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环节。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学生地阅读中有了情感,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行为引向合理的轨道。利用情境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不学生的阅读情感,还能加深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也能促进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
一、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音乐的力度软弱,旋律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音乐容易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两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抽效果。例如在朗读《草原》一文时,可播放“小河淌水”钢琴曲让学生在轻快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去感受大草原的美丽,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体验情感,最后再正式进行配乐朗读。表达同感。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训练,就能让学生眼前浮现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热情好客主人在款待远方来客,进一步体会到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热闹场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分角色朗读,要在初步朗读训练基础上,或提高朗读效果的时候进行。找出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深刻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之i进行分组比赛,引进竞争意思,看那一组哪个人读得惟妙惟肖,也可以随时点拨,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狼、老山羊和解说的角色。那只掉进陷阱的狼想用花言巧语骗得羊的同情救它一命,结果被聪明的老山羊识破的事。课文中写道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狼三次说到自己是狗,结果还是被老山羊识破了狼的真面目,这时狼一改上面四次对话那种哀求的语气,露出凶相、凶恶的狼永远也不会变得善良,同学们读时一定要读出狼的凶狠的语气。老山羊的沉稳,善于观察读得肯定而有信心。读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了: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能改变的,要识破他们的花言巧语,不受其蒙骗的寓意。经过反复训练,分角色朗读定会收到可惜的效果。
三,含情朗读,品味情感
教学离不开读,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审美体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遵循朗读心理过程的情感伴随规律,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细心品味情感内蕴,然后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把感情极力的表达出来,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其中描述邱少云烈火包围,作者心情万分焦急和矛盾的段落,教师可以沉郁的心情、缓慢的语速,伴以恰当的停顿来读。例如:当读到“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时,教师可以特地停顿许久,让师生沉浸在邱少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之中。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是象“千斤巨石”,“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光辉形象跃然于脑中。此时不用繁琐的讲述,只要动情的朗读文字,学生就已沉浸在一种人生滋润的体验之中。不仅是情调体验,而且是思的延伸,境地融合。
四,点拨朗读,唤起情感
学生情感发展从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的。促使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明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认识及相应的情感共鸣时,教师积极诱导点拨他们,进行抽象概括,把某种情感引入到理性思考之中,有情感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到理性相伴。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文中有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便问学生:“‘焦急’和‘耐心’各是什么意思?”等学生回答,准确区分开之后,我立即点播:“焦急而耐心”岂不是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课文把两个词放在一起来形容老奶奶当时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同学人纷纷举手发表意见,通过争论,学生弄明白了:“焦急”是说明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明老奶奶不管多长
时间,也要等到灵车开来,最后看一眼总理。最后我略作结语:“‘焦急’和‘耐心’看起来矛盾,在文中却是统一的,更能准确真实地反映老奶奶对周总理诚挚的爱戴之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为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增强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