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能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策略
随着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情趣观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理念,已经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凭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效性强的特点,为语文教学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它可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开放而有活力的”的语文教学理念才能得以落实。计算机具有的视听效果可化将抽象概念、道理转变为直观的可视、可听、可感受的事物,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憾和不足。调查结果表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兴奋起来,动脑、动手、动脑积极思维,亲身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和形象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从而达到短时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
21世纪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语文课堂广泛融入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将信息技术引进学校,在教学中广泛推广应用。例如,美国的所有中小学学校教学都有Internet。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重视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方面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同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下发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的通知》:“用 5-10 年时间,使全国 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是时代赋予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原则
1.为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文章大多数是写人、写景、状物、写事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后,若能通过电影、电视、实验演示、视频、音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情境,使学生对人、事、物、景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蕴饱含的情感的感悟,对作品给予的启示、蕴含的道理的感受、感悟,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2.为了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若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在主观上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就会心情愉悦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主动动口、动脑、动眼、动手,专心致志钻研知识,学习欲望就会自然形成。语文课堂若能融入信息技术、录音、视频、PPT、白板,发挥信息技术声音、色彩、动画的特点,把简单枯燥的课堂变得有情境、有情趣、有刺激、有思维,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
3.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有重、难点,目标的达成体现在是“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百分之百达标”,即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每个人都能学会。重点就是要求每课学生都掌握的目标,至于难点的突破,需要一部分人掌握即可。
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教学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转换成图片、动画或视频,这样那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就会变成感性的知识和直观表象的知识,易于理解感悟。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将传统的教学运用的简单手段和方法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4.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每个人、每节课都能完成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节省了学生、教师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时间,节约了教师写板书时间,加快教学传递信息速度,提高课堂信息的传递速度。
5.为了创新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头脑风暴学习”“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出现,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与教学深度融合之后,广大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摸索出模式。信息技术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给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
1.与课前预习的融合
课前,老师利用网络(家校通、微信群或Q群)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搜集、整理上课需要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网上收看微教学视频,在网上完成自学作业,并上传。第二天上课,老师针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进行重点讲解,直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对预习不感到恐惧,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与课堂导入语融合
上课伊始,教师若能创设情境,提出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问题,学生就会立即进入学习状态,那么这节课既有了成功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声音、图画可看、可听视觉冲击效果,结合老师的精心设计的问题,课堂导入环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会陡增。
3.与教学过程的融合
课堂教学过程若能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大的特点,扩充课堂教学知识量,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更易于使学生接受知识点,对知识点能多角度地理解,扩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使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4.与合作学习的融合
教学过程中,若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更好的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学生就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需要什么材料,只要用鼠标一点,就会获得所要的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想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就可以利用博客、电子邮件、网上论坛、QQ聊天、微信等方式请教其他同学和老师。
5.与当堂检测的融合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为及时进行课堂检测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要在课堂上进行及时巩固检测,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传播信息量大、快的特点,将检测内容迅捷及时出示给学生,进行当堂检测。
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推行新课改理念找到了加速剂,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教学视频、评测练习、教学反思等内容的整合,加快了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