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董学强
[导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透彻理解,从实践出发,立足小学数学学科,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将“教学做合一”贯穿于教学当中,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概念;计算;解决问题
        陶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而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正的学。我们要能够教,教要教得其所。”陶行知先生的话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一条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必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突破既有的教学的窠臼,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从实际生活中掌握计算法则定律
        计算法则和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也是数学学科最为基础的能力。小学是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以更好的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从形式上看,这些计算法则和定律,是对一组数据和符号的演绎。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计算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首先要正确,然后是迅速,最后是合理和灵活。在整个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其本质,也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当“14+6×2”这样一个混合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我们是选择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先做乘法,后做减法这一法则,还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从生活事例中体悟得出,其意义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笔者将教学分为了三步:首先构建生活情境,拿出一本崭新的漫画书,贴上14元的标签,以及一个崭新的笔记本,标价为6元,问学生:这两件物品总共价值多少?接着,笔者又拿出两本和之前一样的笔记本,问:现在这些物品总共多少钱?学生开始在下面列式子,有的学生给出了14+6+6+6,也有的是14+6×3。至此第一步完成。接着,在黑板上写下14+6×3,问学生应该怎样运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4与6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6与3的积,再加上14。一番讨论过后,当正确的声音渐渐盖过错误的声音,我们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总算是搞清楚了:针对于不同的物品,应该先基于其各自的数量,分别算出这一物品的总价,最后在得出两个物品的总价。第三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必着急对运算法则进行讲述,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继续就生活类似的事例进行交流和探讨,更透彻的理解计算物品总价的方法,明晰其中蕴含的计算法则。


        二、从实际生活中建立数学概念定义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书本上所谓的数学概念其实是对“生活的具像”的一种抽象化的表述。一切概念都是从现实出发,绕过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的外表,直抵其一般性与本质性。在剥离了客观事物的非本质的内容之后,就变成了书本上抽象化的数学术语。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有所帮助。比如,角的概念为“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这一概念则直抵所有角的本质,准确地进行了阐述。对于角的概念的教学,有两种方法:
        其一: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出示三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么?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自然而然会回答:角。接着,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进行记忆。最后,安排随堂练习,增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认知。
        其二:课堂伊始,我们可以先询问学生:“你们可曾见过角?”然后,引导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的角,书本、三角尺等,接着问:“角和颜色、材料有关吗?”“怎么才能称之为角呢?”“请每个人在纸上画出一个角。”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摸一摸现实中的角,触摸角的顶点,用手丈量角的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完成这些之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联想所见过的角,深化对角的认知。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两种教法的区别,第一种较为简洁,通过直接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进行背诵,虽然也能形成记忆,但是这一概念的识记却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他们的脑海中所存在的只是一段简单的数学术语,高浮于空中,没有形象事物的支撑。第二种,似乎看起来有些繁琐,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甚至显得啰嗦。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却是合乎情理的。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一步步获取具体、形象的感知,最终得到其概念。接着又从概念出发,寻找生活中的角,沟通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显而易见,第二种教法更有利于学生“触摸知识”能力的养成。就像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总而言之,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要人为的搭建起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触摸中感悟新知,用数学的眼睛审视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曾俊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18,12(12).
        [2]顾云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