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性的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能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中展进行活动,并且可以自主的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与合作伙伴,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有效达到最好的活动教学效果。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材投放主要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支撑,能够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进程以及内容,也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本文就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所涉及到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师开发、幼儿开发以及家园联合收集这三个部分,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出现缺少材料的情况,就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正常进行与发展,同时还需要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并且要做到保证幼儿取得的探究成果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巧妙投放与区域活动相关的材料,从而有效满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
一、材料安全性
幼儿园阶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确保幼儿人身安全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并且才能够使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因此,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材料的安全性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在确保幼儿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以外等多种情况,从而推动幼儿园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例如,幼儿园活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过程中选择了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材料。然后,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将瓶子、石头、筷子等所涉及到的多种材料进行了清洗与消毒,在晒干之后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最后,笔者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还比较注重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醒幼儿在使用活动材料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与其他小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区域活动教材投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材料的安全性,适当对所涉及到的活动材料进行消毒、清洗等,确保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以及防护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材料探究性
探究是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动脑思考的基础,而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顺利进行探究离不开活动材料的辅助,但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注重这一点,导致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进行探究与学习。
因此,幼儿园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支持幼儿与学习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相关的活动进行操作与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与质量。
例如,在以“好看的桥”为主题的构建活动过程中,笔者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几座桥的模型图片让其进行观察并讨论,幼儿在观察与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桥形成完整的认知。然后,笔者再提供了废旧纸盒、凳子、积塑玩具等各种材料,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想象与生活经验自主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桥,有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废旧的纸盒变成一座桥墩、公路等,积塑玩具等可以拼接成一棵棵大树等,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经过自主操作、探索、交流等,能够不断发现同一种材料有多种玩法,还可以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由此可见,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幼儿使用材料的探究性,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操作与思考,从而进一步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三、材料层次性
不同的幼儿由于成长环境、身心发育程度等各有不同,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整体提升。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便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材料,从而有效实现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例如,在进行以“排序”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中,笔者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操作要求,笔者要求思维能力强的幼儿自由排序或者按照几种特征同时进行排序,而对于思维能力差一点的幼儿可以按照图列排序或者只按照一种特征进行排序,实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尊重幼儿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层次性教学,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现状投放材料,为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选择材料提供便捷。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性的投放活动材料,使幼儿能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中展进行活动,教师可以从材料安全性、材料探究性、材料层次性等多方面出发,全面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冲.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策略探讨[J].科技风,2016(08):102.
[2]董旭花.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5(0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