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幼儿园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娅蓉
[导读] 2014年,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江苏省开始推行课程游戏化建设
        摘要:2014年,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江苏省开始推行课程游戏化建设。2016年为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云南省也开始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保教质量,经过近三年的尝试与实践,云南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项目建设和改革实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游戏化,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社会、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学前教育的发展,城市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已有很大改变,但在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还很普遍。云南很多偏远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乡镇中心幼儿园隶属于中心校管理,与中心小学用一样的上下课铃声;小学做操的时候幼儿园不允许到操场活动;因教师编制不足、专业素养不够,不安排音体美活动;招收不到大班的幼儿,所以在幼儿园设立学前班;活动室内悬挂着黑板、整齐的摆放着课桌椅,教师带领幼儿学拼音、学算术,这样的现象仍随处可见。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家长、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办有品质的幼儿园逐渐成为幼儿园的追求。而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从80年代到现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学科课程到整合课程到主题课程再到园本课程,逐渐走向多样化、本土化、科学化,但是在教育改革中由于强调幼儿自主的、个别化的学习,加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专家一人之言的权威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向极端,不切实际、“跟风”的现象在幼教界较为普遍。
        近年来,很多地区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江苏省开始推行课程游戏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曾说:“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所以,课程游戏化建设其实是幼儿园反思自我、发现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是让教育回归儿童、回归本源的过程。
        游戏是儿童认知水平、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儿童的自我表达;“喜好游戏”是幼儿心理的特点,也是“儿童的本性”。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生命,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幼儿获得各种知识和能力。那么,在幼儿、教师和家长的眼中,“游戏是什么呢?”从大理州某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对幼儿进行访谈。小班幼儿5名,其中男孩4名、女孩1名,他(她)们认为:游戏就是在一楼大型玩具玩;游戏就是宝宝超市;游戏就是植物大战僵尸;石头剪刀布是游戏;游戏就是唱歌。中班幼儿2名,均为男孩,他们认为:游戏就是大鲨鱼那些,就是玩具;户外活动就是游戏。大班幼儿8名,其中男孩5名,女孩3名,他(她)们认为:游戏就是奥特曼;游戏就是户外活动玩的那些、区角活动,还有在睡室玩的;游戏就是游戏;游戏是美工区,还有捉迷藏;游戏就是电脑上面的游戏;游戏是讲故事、唱歌、跳舞;捉迷藏就是游戏,还有捉鱼。通过对幼儿游戏观的调查,从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眼中,游戏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游戏是玩、游戏是具体的活动、游戏是玩具。在幼儿眼中,幼儿园的一切都可以是游戏。
        通过对大理州某幼儿园的6位教师和6位家长进行访谈(具体访谈记录见附录),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儿童自主、自发、自愿的、身心愉悦的一种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学习知识、收获经验、获得愉悦体验的一种形式,认为儿童游戏对儿童是有作用和价值的,并且希望幼儿园的课程能与小学接轨,以幼儿喜爱的、游戏化的方式来传授给幼儿。但是6位教师都表示幼儿在游戏时,不知道要看什么、观察什么,不会记录分析,不会指导幼儿的游戏,最多看得懂这个区热闹、幼儿喜欢,那个区去的人少、幼儿不喜欢。因此,从访谈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实施课程、组织幼儿游戏时存在认知上和理论上的偏颇,不能很好地将理念转换为行动,只是知道、明白什么样的思想、做法是好的、正确的,但实际场景中却说不出、做不来。

在云南省,不管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教师主导幼儿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
        虞永平教授认为:“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性,对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无游戏是“小学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起始于幼儿的需要,落脚于幼儿的发展,从目前云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情况以及教师、家长对幼儿游戏的观点与态度来看,云南省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很严重,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升全省学前教育质量。    
        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实践,云南省38所省级课程游戏化试点园探索出符合园所实际和园本化、特色化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方法与途径。例如: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的户外大循环,学习借鉴了安吉游戏的经验,从户外游戏着手,大力推进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楚雄州幼儿园将轮胎的利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打造了温馨的游戏环境,体现 “去塑料、去颜色、亲自然、重艺术”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做法,幼儿、教师、幼儿园的面貌“焕然一新”,给人的感觉不再是死板、生硬、小学化的,而是充满生机、灵动与活力的。
        通过38所试点幼儿园的项目建设以及示范、辐射、引领,全省掀起幼儿园课程改革浪潮,课程游戏化理念深入人心,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得以推广和借鉴,例如:学习安吉经验,大力推进自主游戏,云南省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和游戏,但是很多新建幼儿园都配有一块很大的活动场地,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现实和物质条件,安吉游戏的经验与云南省课程游戏化建设十分契合,学习借鉴安吉游戏的经验,符合云南省幼儿教师的能力及幼儿的需要。
        但是在项目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项目建设和改革实效。例如: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时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大多数国家,儿童每天室内外游戏活动时间占总保育时间的1/3以上。尤其是在日本,儿童每天室内外游戏活动时间占总保育时间的1/2左右。但在云南,特别是在农村幼儿园,几乎不能保证2小时的户外时间和1小时的游戏时间。目前,在课程改革及课程游戏化现状中,幼儿园更多关注的是外部条件,如:场地、人员、设施、玩教具等支持策略,而对于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核心要素,如: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实施、师资队伍、课程意识与课程计划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等鲜少涉及。为了弥补前期项目建设中的不足,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也及时启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和“云南省农村学前教育STEM项目”,借助高校专家资源和团队力量,建立“省-县-乡”三级教研团队 ,打造学习共同体,以试点带动片区,以片区带动全省,实现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变为游戏,而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实施水平。因此,在实施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更新理念、改善条件,而且还需要调整和完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教师组织策略与方式。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及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2015,(3):4-7.
[2] 云南省教育厅文件《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教基[2016]37号).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2016-12-8.
[3] 纪秀君.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N].中国教育报,2015-6-21.
[4] 韩春霞.5-6岁幼儿的游戏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