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陆锡胜
[导读] 数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的文化特征则重点体现在数学史上
        摘要:数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的文化特征则重点体现在数学史上,因此,要想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的内涵,教师应当加强数学史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如何将数学史料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利用数学史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品质,发挥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索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很重要的价值。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史;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途径的年龄阶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如果不使用正确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限制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渗透数学史教育,通过优秀的、耐人品味的数学文化历史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思考,从中得到收获,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找出数学史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使用数学历史名题
        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对数学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数学历史名题展开教学,促使学生从中探索前人留下的独特解题思路以及方法技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及应用,并且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促进学生进步。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注重使用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名题。
        比如,在学习“商是一位数笔算除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入《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其数”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在阐述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解说,让学生了解这段话的具体意思。之后,在带领学生解决了这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之后,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教师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转化,改编成学生比较理解的排队、购物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扩展练习,这样,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意义。
        二、使用数学经典语句
        数学史贯穿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其中不仅包含一些成功的案例,同时也包含很多的失败案例,给我们的认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完善,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在实际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共处、不懈探究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经典语句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魅力,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感受数学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主要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出墨子对于对称这一观念的阐述: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对称这一数学概念的研究,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墨子,他经过不懈的思考,对对称进行了研究,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中,同长也”,这里的“中”指的是物体的对称中心,将其解释为物体的中心就是到物体的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那么结合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轴对称的知识,你可以从中获得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展,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历史厚重感。


        三、使用数学奇闻异事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数学家或者数学界有很多故事保存了下来,这些故事可以不进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乐趣,还能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正确的道理,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数学奇闻异事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与态度。
        比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加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从七岁那年开始上学,之后对数学就非常的感兴趣,有一次,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给全班的学生布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算出来从1加到100等于多少。这个问题难到了很多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很快地得出了答案,在回答过后,老师宣布高斯的答案是正确的,并给予了高斯奖励,之后还通过了解,发现高斯是使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合理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发展中得出的精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知识,掌握“为何可以这样做”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应用数学思想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像的方式去接触小数的意义,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像的帮助下去掌握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再比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展开探究,让学生结合前面学到的整数相乘的知识去推理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类比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
        五、有效布置史料导学单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很难使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学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史料导学单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导学单在课下自主了解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史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将导学单设置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从教材、网络上搜集相关的信息,将正确的内容填写进去,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直接设计成故事的形式,从而引起学生提前探究的兴趣,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接下来的正式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文针对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一番探索。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给数学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地搜集数学史资源并展开教学应用,使其教育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发挥,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妍茜.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6.
        [2]谭娟.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