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虽然内容知识比较基础,但是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想要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也并不容易。本文从生活教学角度入手对小数数学教学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老师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大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对此,小学数学老师可以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入手,从创设生活化问题、构建生活化情境以及布置生活化作业三个角度对小学生展开数学教学,以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开展教学,在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启发性的建议,让学生的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更具有着力点,进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考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具体而言,数学老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教学。第一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比如张老师打算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但是为了公平起见,需要保证每名学生距离被套物品的距离相等(被套物品只有一件)。以此,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就能由此联想到圆的特点,因此有学生建议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将被套物品放在圆心位置,这样就能解决公平问题。
二、构建生活化情境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方式,调动小学生的主观生活情感,在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此外,数学老师在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其还可以掺入一定的德育教育,以此引导小学生体会数字背后所包含的精神情感,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例如,在讲授“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创设以下生活情境:学生A的妈妈除了日常的工作外,每天都要为家里操持家务,她在一天中,接送学生A上下学需要花费60分钟时间,做饭花费45分钟时间,做家务花费50分钟时间。
假如一年有365天,学生A的妈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在操持家务上?学生在经过思考与计算之后,可以得知,妈妈每年要在家务方面画好两个多月的时间。老师在明确学生的计算思路以及计算过程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妈妈每天要在家务方面花耗多少时间,一年呢?在学生计算出自己妈妈的家务时间之后,老师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妈妈辛不辛苦,自己有没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话?这些细微的生活情节很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然而,数学老师通过数字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每天妈妈的辛勤付出,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
布置生活化作业是数学老师帮助小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有效方法,其不仅能够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利用,而且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然而,生活化的作业虽然不能直接被老师所检查,但是老师可以结合信息化的手段,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将生活化作业的过程进行录制,以便于老师对生活化作业的检查。
例如,在讲授“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后,数学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或者家里有没有需要购买的生活物品,然后回去之后和妈妈商量,当天在妈妈的陪同下进行购买,并让妈妈将小学生购买物品的过程进行拍摄并发送给老师。在次日课堂上,数学老师课要求小学生对自己的购买过程进行描述,然后老师再与视频内容进行比对,以验证小学生对该部分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学生A的描述为例:“妈妈让我买一箱泡面,因为泡面的价格为25.5元,我没有学过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并询问售货员叔叔。他说0.5元是5角,但是我仍旧不会算。在我绞尽脑汁的情况下,想到如下的方法:将这箱泡面的价格,看成是25元,我给叔叔50元,叔叔找我25元,之后我拿出1元给叔叔,让他再找我5角。”老师:“通过这次购买泡面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悟?”学生:“通过这次实践提升了自己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数数学生活化教学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工作,其不仅需要数学老师课堂的引导,同时还需要老师对学生课下运用的监督。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老师既要熟知学生的客观学习状况,又要深入研究教材以及所用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范红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48.
[2]刘玉,刘岚馨.让数学与生活比翼齐飞——试论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