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大小的文字题是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往往从一年级就开始初步接触比较大小的关系符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比较大小关系符号的含义,因而不能很好的运用它们来解析文字题。下面,笔者将从通过复习旧有知识,导入课堂新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判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特定符号,刻画两个量的大小;教导学生认识符号,学会如何填写符号;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口诀等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低年级关于比大小的文字题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比大小文字题;教学方法
比大小的文字题是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后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同时,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大小的文字题,从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比较大小符号的认知,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解析比较大小文字题能力的提升。
一、通过复习旧有知识,导入课堂新课内容
复习旧知是导入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比大小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之前学习的数的知识,而后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比大小的符号感,从而就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学会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读1-5的数字,并在课堂中进行排序。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5、3、4、1、2等数字,而后挑选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其次,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入比大小的新知。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猴子采摘水果的主题图,而后提问学生:“同学们,通过观察上述图片,你们知道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吗?分别是多少?可以用哪些数字表示?”等等。再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贴出相应的水果图,并标上各自的数字。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比大小符号,让学生思考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同桌的身上找找并说说那些可以用1-5来表示,并互相比比大小。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而后导入比大小的内容,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比大小文字题的初步认知。
二、引导学生自主判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解答比大小的文字题中,教师还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判断比较双方的大小关系,而后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彼此的看法,最后在由学生选出代表在黑板上或者课本上填写比大小的符号,从而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实物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实物的多少比较大小,在之后做一做的练习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学生分成两个不同的小组,而后让彼此交流不同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其次,在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图怎么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从而由此引入用计数器表示两个数比较大小的问题。比如用计数器打出两个数39和45,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比较,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知道哪个数大?再然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0和32两个数的大小。最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比大小的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从具像认知到抽象认知的转变,提高他们对比大小问题的理解。
三、教会学生特定符号,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运算符号和关系符号是比大小必须了解的特定符号,学生只有对上述的符号内熟于心,才能有效解答比大小的文字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特定符号的教学,使学生在遇到比大小文字题的时候,就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件,展示不同数量的动物和水果图片,而后引入上述符号。比如,教师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猴子和桃子比。教师可以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提问学生:“如果每只猴子吃一个梨,够不够?”而后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让学生说出谁多谁少。最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说明,即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并且请学生跟读“3等于3”。同样的,在讲解“<”、“>”时,教师也可以用同样的例子教学,从而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比较大小符号的认知。
四、深入讲解符号性质,学会如何填写符号
在比大小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导学生明确比大小符号的性质是培养他们解答比大小文字题的前提。同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填写这些符号,因为很多的学生明明知道是怎样解答文字题,可是就是因为填写错误,导致解题的失败。
首先,教师教会学生认识 “<”、“>”、“=”等符号,是培养学生解决比大小问题的基础。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深入讲解上述符号的性质,并且教会学生正确的填写上述符号。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游戏,帮助学生拓展和应用符号。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出示数字2和4,而后问学生:“中间有什么符号连接?”而后请学生快速的从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如展示几个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而后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或者展示几个花和蜜蜂的图片,问学生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等等,从而就能有效增进学生对符号的熟悉度,提高他们解答比大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口诀
在比大小的教学中,由于知识往往难以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容易记忆的口诀,将比大小的知识融入到其中,并引导学生背诵上述口诀。这样,学生在之后解题中通过回忆口诀就能很快的解答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出示等于大于和小于三种不同的算式,而后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看看彼此有什么样的发现,而后通过教导学生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等等。其次,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解答比大小题,教师还可以精心编出关于认识比大小符号和辨认符号的口诀,如口朝前,大于号;口朝后,小于号,一样长是等于号等等。再次,教师还可以应该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填写上述符号,如谁大口朝谁,一样大画等号等等。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整体地朗读和背诵上述的口诀,这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要通过背诵口诀的方式就能很轻松的正确答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教的口诀往往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也能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比较大小文字题的解析教学,教会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符号的意义,以及填写符号解决文字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课堂巩固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从而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促进学生数学科学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隋清.比较大小题型的解题方法[J].教学考试,2017,000(011):P.27-28.
【2】黄萍.如何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以“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教学为例谈动像发现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3,000(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