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之新课程与微课整合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胜军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的蔓延,使得学生不能如期到校复课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的蔓延,使得学生不能如期到校复课,因而远程教学成为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的有效途径,也让全体教师对现代教育资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疫情过后,教师也应当主动地从疫情期间的教育经验出发,总结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优势,以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贡献,使得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而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育资源,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显著性的特征,也在近年来备受教师的青睐,在疫情期间,这一教育资源因其独特的优势,为教师进行数学内容的讲解开辟了新的路径。为此,在疫情过后,数学教师也应当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微课技术展开教育工作,逐步落实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利用微课导入新知,强化数学抽象素养
        导入环节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一环节,通过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是积极的,那么学生也会持有这种情绪主动地进行数学内容的学习,如果第一印象是消极的,那么学生也会在心理对新课产生疲惫感和排斥感,从而降低新课教授的质量。所以,在数学内容的施教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中的动态直观等优势,为学生展示数学抽象知识,让学生基于趣味化的学习形式,迅速地转移自身的注意力,主动地将目光放在数学课堂上,从而提高对数学抽象概念的学习动力,以便增强自身的数学抽象素养。
        例如,在学习《随机抽样》时,首先,教师在微课中为学生展示生产线上探究一批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的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密切关联、动态形象的视频中,迅速地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初步认识到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其次,在微课中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你的数学成绩好不好?”“商场售卖的产品是否受大众欢迎?”等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思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紧接着,在微课中对上述问题进行变形,如有关数学成绩好不好的问题,可以转变成数学平均成绩是多少,将原本抽象化的问题进行具体化的处理。随后,教师逐步为学生引入“随机抽样”的概念,并利用微课为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促使学生可以在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统计等内容的学习。
        显而易见,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利用微课技术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新奇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目光放在数学课堂上,同时产生对数学抽象概念进行探究的动力,以便为学生发展数学抽象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利用微课总结知识,强化数学建模素养
        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提出了数学建模素养的要求,强调学生应当总结数学知识学习中的规律,掌握数学内容中的学习技巧,从而基于模型出发,逐步完成对一系列相似数学内容的学习。但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总结的环节,以至于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数学知识较为散乱,造成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效果不佳的现象。所以,为了切实地满足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建模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总结,从而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数学知识,切实地把握数学知识中的规律。
        例如,在“圆与方程”的内容教授后,教师就可以使用微课技术进行知识总结视频的制作,为学生发展建模素养助力。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先结合“圆与方程”的内容,理清这一部分中所包含的全部知识点,如“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等;其次,结合这些知识,教师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如教师可以从“圆与方程”的中心词出发,延伸出“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等线路,在“圆的方程”后,教师也可以延伸出“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支路,而在“直线的方程”后,教师也可以延伸出“倾斜角和斜率”“位置关系”“直线方程的形式”等支路。紧接着,教师可以再对每一支路上的内容进行细化,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图。之后,教师将这一思维导图置于微课之中,并采用画外音的方式,阐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师将微课发送给学生后,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模型,在发展建模素养中提升学习的质量。
        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展示整理的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满足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
        三、利用微课直观授课,强化直观想象素养
        在数学教材当中所安排的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图形和数字、符号等,而形象思维占据着高中生的主体思维,所以,如果教师单纯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讲解数学内容,那么势必会让学生陷入抽象的漩涡,无法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而微课技术具有将抽象内容转变为直观知识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将原本抽象化的数学内容进行可视化的处理,让学生在直观的角度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增强直观想象素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如果教师单纯地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这一知识,那么势必会因为学习内容过于抽象,而为学生带来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技术,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以便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地认识到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几种不同位置关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质量。
        可以看出,微课技术的可视化优势,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当教师转变传统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时,也能够为学生带来直观的视听体验,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四、利用微课渗透解法,强化数学运算素养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对于学生应用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培养的路径相对单一,不是让学生进行海量数学习题的计算,就是让学生在整理错题中总结经验,显然,这样的运算能力培养方式是枯燥的,也是低效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从而减弱学习的动力。而对学生渗透计算题的解法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能够减少学生自主进行规律总结的时间,使得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的技巧。但是,纵观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能够看出,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少为学生进行这些解题方法的讲解,以至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法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促使学生在浏览微课中,逐步认识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运算的能力。
        例如,“构造函数”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许多数学习题的解答中,当学生没有解题的思路时,都可以从构造函数的角度出发,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习题的解答效果。所以,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地介绍构造函数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适用范围,以便学生在观看微课时,能够对构造函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在微课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例题,切实地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将构造函数的解题方法应用在实际的习题中,使得学生基于习题的解答过程,提高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效果。紧接着,在微课的最后,教师也可以结合微课中所讲解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习题,引导学生自主使用构造函数的思想进行这些习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完成对构造函数这一解题方法的内化。
        总而言之,疫情的出现让所有教师都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在疫情过后,教师也应当深入地认识到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优势,从而主动地利用微课等技术进行数学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开辟新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助力学生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