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相应地调整和优化,并将改革的侧重点更多地转向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是推进课程改革、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化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做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导入;直观;分层
就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传统的“师讲生听”为主,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占据主体地位,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更不必说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继而在结合学生实际和数学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活课堂教学活力,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形象性和普惠性。
一、成功导入,激活课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既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又能够聚焦学生的思绪,为新课引出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新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设计,以激活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测量”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先是出示了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让学生说一说哪条更长。待学生简略估计过后,我又出示了两个不同规格、形状的容器(里面都装有一定量的水),问学生哪个容器里的水更多。待学生汇报了各自的判断结果后,我对学生说道:“到底同学们的判断准不准确呢?”接下来,我用尺子分别测量了两条相交线段的长度,将水倒入了量杯中测量了其重量。如此导入,环环相扣,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力,而且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了需要借助测量工具才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这便为新课引出作了铺垫。
二、直观呈现,化解难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更易接受直观的知识或事物,而小学数学却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决定了单凭教师一味地机械灌输不仅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数学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契机,教师不妨在这一现代教育手段的辅助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以此来巧妙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即使教材中对“圆锥的高”的概念阐述得很清晰,但很多学生还是常常会将圆锥的母线当作高来使用,这是因为学生不能对圆锥内部进行直观观察,进而难以对圆锥的高形成感性认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圆锥进行了“解剖”,引导学生对其内部进行了直观观察,再分别拉出圆锥的高和母线进行比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圆锥的高的概念形成了感性认识,而且还使学生了解了母线和高的区别,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同样运用信息技术展现了将一个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和64份的动态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圆与长方形之间的转化。
三、分层教学,以学定教
由于受多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主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继而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数学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分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之前,我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将其划分为了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等生三个层次,并据此制定了分层教学目标。对于后进生而言,我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等;对于中等生,我要求学生自主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等;针对优等生,我则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上述知识之外,还应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等。如此一来,不仅理清了上课的思路,而且还充分落实了以学定教,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领会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优化调整,并特别注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价值,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这是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梁土金.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68-69.
[2]何琰.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6(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