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两极分化即为其中一个。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究引起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认识,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全面分析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并探究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
两极分化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出极端现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并不多。这种现象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必须重视该问题,积极寻求对策进行解决。
一、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化现象的成因
(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受到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展现在学习效果上。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班级人数的限制以及差异化教学的难度过大导致教师基本都是选择统一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因此,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掌握,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学习。如若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差距,仍然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缓冲,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进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教学方式单一
单一化的教学形式是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教师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是被迫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对于当下教学模式的看法和接受程度如何。逐渐地,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是失去了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这也是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缺少及时的了解
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都要对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学习计划的制定。但纵观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做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也无法针对该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小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本来就有些偏差,教师在这时有没有给予客观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仍然按照原来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效率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四)学习态度差异大
学习态度能反映学生是否对该学科的学习存在足够的兴趣,是否能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而这些都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高低。
学习态度好,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态度不好,对数学这门学科没有兴趣,一直处于抗拒的状态,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种学生之间的学习态度的差异化也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结果。
二、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解决对策
(一)端正学习态度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共同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寻求根源,然后一步步地解决。
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出现偏差是因为数学学习过于枯燥。这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学生无法进入学习情境中去。有的学生会因为自身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导致自暴自弃。面对出现这种学习态度的情况,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不要放弃,慢慢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逐渐地,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慢慢端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根据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避免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导致差异逐渐增大,要保证他们都在进步,而不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例如,在面对成绩处于上游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他们布置一些拔高的练习习题。面对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教师要带领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才能逐渐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三)增强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互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还能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活跃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自然就会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问题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行们要全方面地寻求问题的原因,不断探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苗成亮.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6,(8):120-120.
[2]施文旋.关注数学分化实践课程改革——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防止分化问题[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