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高中阶段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是高中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窗口。高中历史的学习就是要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很多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就应该推广智慧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智慧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智慧是随着当代“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指的是将高科技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集合每个人的智慧于课堂。可以说智慧课堂指的是一种“互联网+”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是从上课到下课,从早上来到教室到晚上离开教室都能够发挥作用的一种教学系统,将其运用在历史教学当中肯定能够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结合“互联网+”和历史事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当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充满了兴趣,但是却对历史教学不感兴趣,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开始反思历史的课堂教学方式。历史分为历史事实、历史背景、时间原因、结果意义,当前的历史教学一般来说都是重视历史事件的分析,忽略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尽管新课标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没有与时俱进,依然是根据教材阐述历史事件,画出重点,进行习题练习这“三板斧”。例如,在讲解“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可以结合宋朝的制度来讲解。宋朝政治体制一直都是重文轻武,很多学生不明白这一制度的来源,明明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何不看重武将,这就是一个逻辑矛盾。宋朝的这一制度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朝,因而教师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讲解。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搜集关于宋朝“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展示,这两个故事展示了宋朝的建国过程和治国逻辑,即赵匡胤是一名武将通过“黄袍加身”的方式建立了政权,他就必须要防止另外的武将通过类似的方式推翻自己,所以采取了“杯酒释兵权”,这就造成了宋朝的重文轻武。
二、利用“互联网+”产品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并不是说只要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就算是学会了历史,也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学,相反要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课堂充满学生的声音。智慧课堂的实质就是利用高科技产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这些产品真正的成为教学的辅助。
例如,教师在讲解“宋明理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微课、微视频来进行讲解,宋明理学是对儒学的一种发展,也是两朝的哲学观念,在讲解当中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听懂。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微课来进行讲解,宋朝的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其核心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让人们在小农经济当中稳定的进行生产,主要作用就是能够稳定社会。这就符合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因而得到了推广。到了明朝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心学,明朝尤其是后期商品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加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经济决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以自我观念为核心的心学,虽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办法阻挡。
三、利用手机APP,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很多高中教师也希望能够在教学当中提升教学的氛围,但是高中历史教师课时紧张,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结合当下比较热门的手机聊天软件,建立师生交流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手机APP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学的效率,也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APP来讨论,交通和通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性。首先使用的手机就是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之一,我们也可以利用汽车、火车等实现远距离的旅行,相比较古代的马车和飞鸽传书,很显然先进了许多。其次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交通和通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如依赖于物流的网络购物逐渐兴起,网络的出现又促进了直播、电竞等产业的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智慧课堂就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现代化的教学当中,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就是将智慧课堂的理念运用到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的分析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结合互联网和历史事件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课教学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就是结合手机APP拓展课堂知识,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杜嘉慧.智慧课堂在历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民版必修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复习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11):17-19.
[2]孙翔宇.“SPT智慧课堂”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2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