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这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实施,各个学段学科的教育家学都要进行相应的革新与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是为小学生打下良好体育学习与身体健康基础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将体育与小学生的天性相结合,提升体育课堂的活力。对此,文章围绕新课改视角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自身下功夫,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提升体育教学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由内而外的创新设计,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提升课堂教学手段的新颖性,结合小学生普遍的性格与认知特征,在激发学生课堂活力的前提下创新教学策略,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小学体育学习体验。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对创新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潜意识中总是将学生默认为被动的接受者,是需要被塑造的人,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忽略了学生的真正的学习情况。小学体育教师要进行创新性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自身长久以来习惯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围绕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做到真正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感受,能够运用相关的引导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如此方能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实质性提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授跳远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跳远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常识与经验,鼓励学生主动谈谈对跳远这项运动的了解,可以是自己喜欢的跳远运动员,自己对于这项运动的实践经历,或者这项运动在赛场上的比赛规则、辉煌时刻等等,以激活学生对跳远这项运动的学习兴趣的起点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想法理解感知跳远运动,教师可以设计有关跳远知识问答引导学生参与小游戏中,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切实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为开展创新教学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因受到一些传统落后教学观念的影响严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针对任何内容的教学方法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与创新性,小学生又是对新意感性的群体,导致本应该活跃愉快的体育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体育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进,能够与新时期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依据现实的教学需要将其适当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丰富体育知识讲解的形式,情景、多媒体都可酌情应用,让原本单调的体育课堂变得丰富、富有乐趣,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在对跑步相关体育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有趣生动的情形相结合,设置跑步小游戏,可以是“保护秘密基地”,在这个情景游戏竞赛中,学生需要跨越“树林、菜地、山川、河流”等重重障碍物,借助跑步与智慧通过教师设置的防线,最终到达终点,保护好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此外,为了增强对正确科学跑步知识的教学讲解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用动画演示跑步的姿势与步骤,详细解析跑步使的技巧与需要注意的地方,从而使学生在乐趣中高效掌握动作要领。
三、组织合作学习,增强课堂互动
合作学习是现阶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个体,学生在学生中会结合自身身体条件的需求上努力学习与训练,而在这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身体素养不同,最终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教师又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一一指导,这就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随时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帮助与指导,让跟不上的学生迅速掌握体育知识,营造互动性的体育课堂氛围,大大增强教学效率。
例如,在乒乓球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乒乓球讲究许多技巧与方法,相关的动作要领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没有良好的基础,学生很有可能打不好乒乓球。
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不同的体育学习能力层次将学生合理分组,在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基础的动作讲解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内相互配合练习,学得好学生给予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与指导,同时在反复的训练中双方都能够获得技术上的切实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小学体育的创新教学实践是必然趋势。唯有创新教学方法,革除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的观念与方法才能够使小学体育教学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基础,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景莲.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62.
[2]常开矿. 关于新课改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之路的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0):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