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鲁林灿
[导读]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近年来一直围绕着“教学生学”这一教学模式
        【摘要】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近年来一直围绕着“教学生学”这一教学模式,展开着研究与探索。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能发现问题,却提不出问题,或者是提不出有效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寻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敢问、乐问、善问。通过教学生学会提问,从而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实践中解读“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有效提问 问题意识 思考
        【正文】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近年来一直围绕着“教学生学”这一教学模式,展开着研究与探索。众所周知,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笔者在参加的几次教研活动和自己的课堂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能发现问题,但提不出问题,确切地说应该是提不出有效的问题。往往是泛泛得问:“这个怎么弄呀?”。这不由得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些学生怎么不会好好提问?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他们习惯了被动的接受,习惯于老师主动的知识授予,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他们未曾体会学习的完整过程。教学生学,必须从教学生提问开始。而让学生能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特别是电脑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种下了思维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1.营造宽松、活跃的提问环境。
    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敢于提问、踊跃发言。
2.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一般在家中都是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包办,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教师要与家长多加联系,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学校包办过多的不良影响。还要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
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要注意运用好活泼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问搭建平台。如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通过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各组成绩,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将会在竞赛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和提问的习惯。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问题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习的内容巧妙转化为利于学生发问的情境,转化为能激起他们提问兴趣的情境,保证他们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这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产生问题意识,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欲望。
1.问在手足无措时
当学生面对一个急需要去完成的任务,但其中的很多技巧自己又不会时会显得手足无措。他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去请教别人,那么在此时便是问题生成的最佳时机。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保存文件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完成了一个了创作一副简单画的任务后教师让学生关闭文件,并点击对话框中的“否”按钮。然后再让学生打开画图,让他们找到刚才自己画过的画。此时,学生肯定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哪里去找画了。自然会产生:“怎么才能让画保存下来?”的问题。
2.问在情绪惊讶时
  当学生运用感官发现所处情境令自己非常惊讶时也是产生问题的良好契机。例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键盘一家》在教学“三、弹指功夫”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在光线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在打字演示,突然电灯暗了,根本看不到键盘的按键了,但老师还是照样在自如地打字。此时学生肯定满目惊讶,不由得会发问:“老师怎么才不用看键盘也会打字啊?”这正是本课的知识要点,“用手指操作键盘要遵循的一定规律。”
3.问在兴趣盎然时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一句话:“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的重要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下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中的首要环节,而且,课始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可以说是整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引入课堂,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产生想要提问的冲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多变的图画》
    教学“修改图画”中用“选择”工具移动画块时。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你想要移动画好的太阳,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或许会出于老师的要求提一些问题,但却不是真正想要去问、乐于去问的。有的干脆说:“我觉得太阳这个位置就很好,为什么要去移动它。”相反,如果这时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效果就会很大不同:出示一个动画画面(鸟语花香见,正当学生欣赏这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时,一阵大风把花吹落了。
    看到这里,学生一定觉得很可惜,这时老师再让学生说说如果想要修复这朵被风吹落的花,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想问,乐问。
三、培养提问的技能,让学生善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问得其法-——投影教师思考的过程
        学生不会问,其实是很自然不过的事,因为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巧。但在提问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是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事情。
        任何一项技能的取得都不是与生俱来,是通过不断地观察、模仿、习得与固话而逐渐形成。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不妨让他们先从模范开始,模仿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师要做的就是投影出自己遇到具体问题时思考的过程,告诉学生:“我是这样思考的……”然后,要学生也来模仿一下老师思考问题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不自觉地在遇到新知识时或不会的技巧时,心里默默地说上一句:“我是这样思考的……”,这个过程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也就形成了。
2、问得深入——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
合理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生师有效互动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提问也一样,师问生、生问生、生问师,是一个动态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换句话说,提问要体现提问的价值,不能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要以引起学生思考为基点,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难度,要以触动学生的自我反思为目标,更要让自己的提问形成一个“问题圈”。只有教师善于引疑、质疑、思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去教,学生也就会逐渐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去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形成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3、问得准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于提问的人,绝不是问得最多的人,而是问得最准的人。也就是说问的这个问题对于所要了解或学习的内容是最有探究价值的。怎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没有定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要具备现实性和趣味性、挑战性和思考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还要有迁移性。简单说,让学生多提问,绝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要学生不仅有提问的意识,而且还要有想解决所提问题的意愿。言下之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非一定是教师备课时所设想的那个唯一的问题,而是学生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自己的“非常想知道,非常想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哪怕是正对一个工具的使用技巧、一个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毕竟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是有差别的。不过,现实的课堂中往往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从大到小
    所谓“大”、“小”是指问题涵盖的面。有价值的提问,一定是最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提问,即最想解决的问题。学生一开始的提问往往会比较宽泛,比如“这个图要怎么画呀”,“这个小报怎么编呀?”等等。面对这些“大”问题,教师一定要逐渐地引导学生把问题细化、小化。
例如:三年级上册《多变的形状》
教学时我在出示了一个美丽的校园示范图后,有学生提问:“这个教学楼要怎么画呀?”(包含:途径、步骤、方法等信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增加疑问词扩充问题。于是学生想到了“这个教学楼用什么工具怎么画呀?”,然后再让学生增加一个疑问词,又有学生想到了“这个教学楼要到哪里去找什么工具怎么画?”。最后,我让学生把这个问题,划分修饰成修改成三个问题。即:“用什么工具画?(方法)”、“到哪里去找这个工具(途径)”、“怎么用工具来画?(步骤)”这样一来,看似把一个问题问得复杂了,其实拆分以后是更细化了,“大”问题变成“小”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学生能更容易,更加有目的性地去探究。
(2)从多到少
     提问的层次由低向高转变的标志,是从问题逐渐由少到多再向由多到少转变。当然这时的少,是少而精,少而准,少而有价值。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想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点。但在学生达到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后,我们更要培养学生能问得精。提炼出最想要问的问题,最愿意去解决的问题。提炼问题,是一个做减法,甚至做除法的过程。要让学生把重复了、类似的问题去掉,把与要研究的内容无关的问题暂时搁置。把提问中过多的描述性的、修饰性语句简化,留下最简练的最关键的疑问词,如:什么、怎么、哪里等,一般来说,对于信息技术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最多提炼出三个最有价值提问即可。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限制个体学生提问的数量,让他们针对一个知识模块只提一个问题。但在提出这个问题前,让学生思考3个问题,让他们从中挑出最想要解决或者最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虽然只提一个问题,但提出这个问题时所进行的却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整合与提炼问题的一系列思维的过程,这就是的思考性。因此,这样少而精的提问更能锻炼学生更高层次的问题意识。由此看来,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3)由点到面
有价值的提问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问,它可以是对某一知识点的探究,也可以是对某种实践技能的探讨。有价值的提问同时也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即所谓的触类旁通。它对这个知识点适用,对于包含这个知识点的知识面也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例如:四年级上册《斟字酌句理文本》
        在讲到“三、编辑文本”,要求为小报标题、正文标题和正文分别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时,学生提出了:“到哪里去选择小报标题的字体和字号”、“到哪里去选择正文标题的字体和字号”、“到哪里去选择正文的字体和字号”、“怎样去设置标题的字体和字号”、“怎样去设置正文的字体和字号”等一系列看似针对性很强的问题。但这样的细化知识点和所谓的针对性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而增加了探究的负担。所以我叫学生整理出一个适用与所有相同知识点的提问,即小报标题、正文标题、正文都可以统一成“文本”,要适用与对“文本设置”这一方面知识的提问。于是就有了“文本的字体、字号哪里去设置”、“怎么设置”这样的由一个知识点迁移到知识面的有价值提问。
【结语】  
    我们信息技术倡导的教学生学的过程,是以学生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在问题获得解决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质。“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的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在行动中解读“以学生为”“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会走出一条路子来。
【参考资料】:
1.《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清华大学电化教育中心 张建伟
2.《浅谈数学课上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赵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 2016 , 第7期
3.《浅谈在探疑教学模式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2016 , 第14
4.《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7期 易伟保
5.《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魏聪 未来英才》魏聪未来英才,2016,第1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