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能力提升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陈允兰
[导读] 作为高考必考考点,文言文的分值而今已经占据语文高考试卷20分江山。
        摘要:作为高考必考考点,文言文的分值而今已经占据语文高考试卷20分江山。因此,文言文的相关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这样的文章,需要引领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找准切入点分析人物,注重各类重点文言现象的强化落实,夯实文言基础,同时要做到文言并重。唯此,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之路上,才会逐步提升,从而登堂入室。就此,笔者对如何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这几方面入手做出了相应的思索,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情境;句读标点;文言重点
        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其行文方式不易被现代人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言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若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文言并重是核心要务。上课伊始需要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进行中注意夯实各类文言重点,点拨强化各类重点字词、句式,同时不要忽视每一篇文言文中“文”的内容的挖掘,比如找准切入点,去分析人物性格形象等。
        一、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就会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枯燥为生动。
        例如课文《鸿门宴》,因本课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讲授时,可以设置如下情境:
        情境一:秦末天下大乱,刘项争锋,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交战,破釜沉舟获得胜利。在此时,刘邦入主咸阳城,引起项羽不满,鸿门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鸿门宴上权谋斗智的惊心动魄。
        情境二:提到楚汉争霸的项羽和刘邦,我们不要以为他们都只是一介武夫,其实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文采斐然、大气磅礴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归四方!
        项羽的《垓下歌》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刘邦的《大风歌》暗示着荣归故里时的沾沾自喜、对国防的思虑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欣赏,想必同学们对楚汉争霸这一出“国产历史大片”的两位“男主角”都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这篇课文正是反映出楚汉争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只有十万兵力的刘邦集团如何与拥兵四十万的项羽集团巧妙周旋,化险为夷,并取得先机?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学名篇《鸿门宴》!
        对于说理性质的文言文,比如在讲授苏洵的《六国论》时,可以采用如下激趣导入法: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
        二、找准句读标点这一文本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标点看似枯燥乏味,但跟古文的内容、古代文化知识联系起来也会趣味无穷。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从标点句读的角度入手,降低理解难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个句子中使用了几种不同的标点符号,顿号、分号、破折号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借助这几种不同的标点,结合宴会座次安排这一常识进行讲解。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尊,次以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本句中,标点三个分号从前往后展示的是宾主的关系,尊卑的差距。项王、项伯是最上位,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对手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在这里,就告诉读者,范增的身份是项羽的亚父,为什么一个亚父的身份却排在了第二位,而项伯却排在首位。中国古谚早有“娘亲舅大,爹亲叔大”,项伯毕竟与他有亲情、血缘关系,更何况帮助项羽成就霸业的叔父项梁早已亡故,也许项伯已成为他唯一的至亲,“不义”与“不孝”哪个罪名他都担待不起。
        文言文中的细节,一词一句一标点都很传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文中的某个人物,面临什么样的情境,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此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揣摩一词一句,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以此,对文中的人物情感进行剖析,进而理解人物性格。
        同样是在《鸿门宴》中,对于樊哙这个人物,我们可以从他简短的几句话中来体会。如“卮酒安足辞”,文中不以问号结尾,却以感叹号结束,这恰恰更表现了樊哙个人的豪气。樊哙闯帐时:“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更是短促急迫,把紧张的形势,樊哙急迫的心态和忠勇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而这里,感叹号的使用,与他的忠心耿耿、果敢勇猛的形象,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同样此刻,项羽对樊哙所说的两次壮士,则是对他的称赞,他在樊哙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个人的交锋,让我们看到了英雄惜英雄,因此此刻对于两个人的语言描写,一致的使用了感叹号。而像“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在语境中表现了项羽当下无话可说,也没了刘邦刚来时的那种盛气凌人,也没有了见到樊哙时的赞赏之情,多的或许是愧疚甚至是尴尬。所以语气较为舒缓,以句号结尾正合适。
        在《鸿门宴》中,把握刘邦这个人物的性格,可以从他说过以问号结尾的三句话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去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这个句子就是:“为之奈何?”
        当张良告知他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刘邦面对突发事件,颇感意外,一时根本想不出任何良策,茫然无措,只能马上问计于张良,“为之奈何”,既表现出他惊慌失措和短谋少智,又展示了其虚心求教的性格。
        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时,刘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说“且为之奈何?”。张良的两个问题极有启发性:你刘邦是误听人言,也无力抵挡项羽,硬拼只能自取灭亡,那么,你只能向项羽说明情况,向项羽服软。刘邦在张良这两个引导性问题的启示后,仍然没有想出避免项羽攻打自己的良方,依然焦急地说“且为之奈何”,还是只能依靠张良出谋划策。这个问号的确反映了他焦急万分的心理和诚心请教的个性,但这更表明刘邦急中无智、缺乏谋略。
        当刘邦想逃离鸿门时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此时的刘邦,是真的不知怎么办从而征求樊哙等人的意见吗?显然不是。宴席之上,他已决意逃离,却让樊哙讲一番逃跑的大道理,仿佛“我”刘邦逃席,是部下所劝、所逼的不得已的选择!一个问句,一个问号,我们能多么强烈地感受到刘邦的狡诈多端。
        三、把握重点字词句式,夯实文言基础
        文言文教学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应试目的,那就是在高考试卷20分的古文阅读中,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字词、学以致用。课前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教师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对各类文言现象,指导学生有系统地积累,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教师在课堂上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当然,字词学习绝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篇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承载者应试的功能。如何让文言文教学鲜活起来,让学生不再有畏难感和疏离感,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创新教学,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