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有效培养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霞
[导读] 数感能力是一种抽象化的、无处不在的数学感知能力
        摘要:数感能力是一种抽象化的、无处不在的数学感知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小学数学课堂的多元化教育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并鼓励学生们在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参与、踊跃实践、认真感受,进而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中逐步感受到深刻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意义、切实能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将这种感知能力加以应用,最终高效实现数学感知能力的建立和健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数学感知能力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和问题解决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科学应用能力。因此,数学感知能力训练和培养必须从小学生抓起、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环节逐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进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数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数感解决问题、利用数感提升知识应用效率。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基础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借助基础知识的夯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感知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实施引导,并借此建立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应用和数学知识的课堂总结等形式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感知素养。
        一、概念学习中培养数感
        想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数学概念的展示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借助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述、数学基础概念的传递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并引领学生自主感知数学知识、原理、概念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价值,进而保证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在学习中初步实现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感知意识的建立。
        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为了在课堂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意识,就借助数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请学生进行详细学习和认知。在课堂上,学生首先借助多媒体资源对于一千米这个数量概念实现了直观的感知和了解,并将“千米”和“公里”这两种单位表示形式进行了统一;其次,学生们又进行了“米”和“千米”相互关系的了解和探究,并实现了千米和米之间简单换算能力的建立;再次,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场上引领学生们感知数学知识,并测量出学生在一米的距离当中需要走两步,因而笔者请学生估算本校操场的走一圈的长度——最终,学生们利用数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完成了数学感知活动,并测算出校园操场的总周长约为400米。可见,笔者在数学课堂的学习和参与中不仅促使学生完成了数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还能够引领学生借助基础概念的分析实现数学感知意识的强化、为数感建立奠定基础。
        二、数学问题中建立数感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借助数学问题的课堂展示请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初步建立了数学感知意识尝试分析一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向——一开始,很多学生因为数学感知意识薄弱往往会说错;但是,随着学生数学知识逐渐丰富,学生们将能够有效捕捉数学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有效借助逐渐建立的数学感知能力说出数学问题的探究方向和解决方案。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借助量角器的展示和使用方法教授逐步帮助学生们实现了角的度量方法的有效理解和掌握之后,就在课堂上请学生结合数学问题自主分析和判断——借此锻炼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在问题中,笔者请学生思考“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度是否有关系?”学生们在数学问题中积极思考、踊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和边长长短无关”的结论。接着,笔者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就再次借助问题“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对学生实施引导。

这次,学生们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紧接着又投入到意见的交换讨论当中,并得出“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的开叉大小有关系”的结论——在课堂上有来有往的数学问题分析和探究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与直观化的图像资源加以结合,还能够在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认真感知中能够高效实现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感知能力的建立。可见,想要有效建立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笔者需要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丰富的思考空间和数学问题,以期鼓励学生们主动结合头脑中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并在不知不觉之间达成数学感知能力的锻炼和有效建立。
        三、实践应用中应用数感
        当学生建立了基本的数学感知能力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课堂上的实践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并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感知优势,积极整合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应用恰当的数学知识,进而有效解决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各项难题。最终,学生们将会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达成数学感知能力的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和数学学习效果的逐步完善。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当中的“口算除法”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为了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就在课堂上借助情境创设开展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们学习,老师需要帮助学生们购买作为奖励物品的笔记本,请大家帮助老师比对一下哪一种笔记本的价位更为合适?在多媒体设备上,学生可以看到100÷20;270÷30;180÷20;360÷90四组算式,而学生们也将在情境中积极投入实践探究过程中,并尝试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识进行探究和应用,进而高效实现了数学情境问题的突破。同时,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意义,且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高效借助数学感知能力选定了恰当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在求得每一个算式的单价之后进行详细对比,进而有效得出教师购买哪种本子的最优解。最终,学生不仅在数学课堂的情境实践中实现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和突破,还在情境探究中实现了数学感知能力的强化。
        四、知识总结中完善数感
        当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后,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组织知识总结活动请学生参与,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学习效果、运用数学感知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进而通过基础知识的梳理、重难点知识的复习、经典例题的分析等内容有效实现数学知识的回顾和掌握。同时,学生们将会在知识总结中有效实现数学感知能力和素养的完善。
        例如,在学完《位置》这部分知识之后,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思维导图,并尝试完成本部分知识的总结和凝练。学生在笔者的要求和引导下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合作总结中,并在总结中积极回顾学习的知识、运用数学感知能力思考哪些知识是重难点知识,进而在合作分析、感知、展示中高效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绘制。在学生们制作的简易思维导图中,笔者看到了每一组学生都能够结合“位置的概念”“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运用数对表示位置”“数对与点的对应关系”等基础知识梳理逐步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绘制,且能够将小组成员认为重要、具备难点的知识内容加以重点标注——每一位学生都在知识总结中积极参与、认真结合数学感知能力分析数学知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进而在总结中出谋划策、在共同完成总结任务的同时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和数学感知能力的完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对小学生实施数学知识的教学和训练,还需要针对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进行针对性教育培养,以期帮助每一位小学生建立基础的数学感知意识和数学感知应用素养。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使用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数学问题的课堂展示、实践应用活动的组织和数学知识总结的实践等教学手段逐步促使学生实现数学感知能力和数学感知素养的完善。相信在数学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定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参与中建立数学感知意识、提升数学感知能力、完善数学感知素养。
        参考文献:
        [1]万立亚.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小学版), 2011(12):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