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农村中学生,由于受学生自身素质、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影响,一些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存在着严重的“学而不行”的问题。要使学生做到“学行一致”,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到:1、在教学上要转变教学观念;2、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目标;3、要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制度;4、要着眼学生的自主学习;5、建立实践平台,实现学行一致。
【关键词】农村、思想品德、学行一致、问题、对策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
一、“学而不行”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总结,农村中学生“学而不行”的现状大概有以下几类:1、重内容,轻实践;2、重成绩,轻行为;3、重背诵,轻理解;4、重课内,轻课外等,从而导致学生存在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内心世界开始比较丰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行我素、多愁善感、固执己见、表现自我、标新立异、逆反心理……成为教师在课堂和课后指导学生,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目标的难点,也是初中难以落实实践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庭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和社会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造成很多学生的自卑心理,缺乏课堂参与教学的自信心和基本能力。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从小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诱导作用。从而想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影响,甚至是改变学生固有的观念,落实到“行”上,这就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再次是农村中学又有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家长劳动艰辛收入微薄,渴望子女成才、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的愿望异常强烈,因此给了学校更大的压力,教学质量、中考成绩一度成了衡量学校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不负学校和家长的“重托”,很多教师还是拿出多年的“法宝”——背,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最后是由于农村经济比较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力度明显不够,导致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比较底(相对城市),限制他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停留在传统的模式,总是想通过生硬的灌输,通过学生对条条框框死记硬背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未发挥主体者的主体性作用。殊不知,要让青少年真正具备最基本的要求,必需通过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中学思想品德的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理解相应地也应该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情感与行为的发展。但是很多教师却把认知作为主导。由于教师自身的条件,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上。至于“行”,更是无从谈起了。
二、实现“学行一致”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有自觉的品德发展意识和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促动。如学习了第三单元“学会合理消费”后,我请几位同学根据自身消费生活的实际体验,设计、表演几种购买物品活动的小品,指导学生分析小品表演反映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体验公民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基本品德素质活动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比如义务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关注公共生活等,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强化的能力,改变现行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只管执行的德育模式,从而通过道德践行和社会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把握内容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已有经验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自身特点制定明确、清晰、有效、独特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上《公平正义》这一课时,刚好班里要选新一届班委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我提出了民主选举,让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在公平的前提下,按照正义的规则竞争,打破了以往由老师点名的局面。虽然开始大部分的学生不适应和理解,但经过了几天的酝酿和有效的指导,大部分的学生积极上台演讲竞争,这样不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吗?又为我班以后的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应该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便于联系实际应用,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健全评价机制
无论是日常考试评价,还是学年终结评价,无论是学业评价,还是非学业评价,作为评价者的教师都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发展性评价,让他们在肯定与鼓励所带来的快乐体验中布满自信。
例如:在学习实现人生价值时,我按照先前的安排,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感悟人生的价值。同学们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目标。只有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确立正确的、远大的、客观的目标,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这种争论,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不怕犯错,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评价自己观点的技能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着眼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师生、生生及学生自身在认识中产生矛盾,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有自觉的品德发展意识和要求。
例如:我在《改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必要性,我便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邻居中搞调查,回来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调查报告。通过了调查,一方面,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的肯定,打破了以往单调的教学方法,也打破了学生对课本提出的成就的不信态度。
(五)建立实践平台
教师想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平台,就必须挖掘农村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只有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才能实现农村思想品德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把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最终才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例如,在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我和学生参观了我区几家知名企业(忠诚集团、康夫集体、大立集团),同时要求学生调查分组调查自家或同学家经营经济成份。要求学生写了调查报告,明确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性质,进一步认识到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论。
总而言之,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积极的调动学生实践的热情和能力,才能达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RobertLinn等著:《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董奇等译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2001年7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