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第一条就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可是在学生写作中,常常见到的是伪化的情感。要么写出一套连篇空话,要么装出一副老气横秋,要么吟就一番虚情假意。字里行间根本找不见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和真实自我,读来让人生厌。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让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呢?我做了如下有效尝试。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情感积淀 情感素质 能力提升
一、每周精心布置周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丰厚学生情感积淀。
文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能读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奥地利的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文章要打动人,就必须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而周记正是训练学生个体体验和情感表达的一方沃土。它能使写作者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不受干涉,从而打开心门;它能让学生紧紧抓住生活瞬间、激活震撼心灵的情感。
学生心门打开后,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有意识地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写周记和与教师交流周记中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学生有了丰厚的情感积淀后,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情感体验、认识就会逐渐加深,写出的文章就会越来越动情、越来越有感染力。
二、每日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视”界更精彩,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中华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有着历史长河中流下的丰满、动人的伟人形象,它们构成中华民族情感的长廊,如熠熠发光的金子。每日课前由学生带来美文共赏、历史名人传记、当代英雄谱……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美文共赏里,学生从明月、霜露、杜鹃、白发等物象中体验到乡愁的幽苦,从阳光、春天、莺啼、燕语中体验到希望的喜悦,从梅、兰、菊、竹中体验到气节的坚贞……
在历史名人传记中,学生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见到了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见到了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见到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历史人物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深沉而有内涵的文学底蕴。
在中国当代英雄谱里,学生发现中国精神就在几代女排姑娘不放弃就有奇迹的拼搏里;在三代塞罕坝人用55年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创建成“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森林美景里;在林俊德、李小文、潘建伟、南仁东、钟扬这些大国脊梁隐姓埋名的奉献里……当代英雄激发着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深知,做中国人,要有中国精神!
每日课前小故事,让学生的“视”界更宽阔、更缤纷、更精彩,也更激发了学生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拥有如此丰厚情感的人写出的文怎能不动情?
三、全方位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
走进大自然,阳光、鲜花、小草、田间、山谷、杜鹃、白云会勾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走进社会,亲历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真切体味生命的美好、亲情的可贵、人性的真善美。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只要教师有心,引导学生得到爱自然、爱国家、爱父母、爱他人、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等情感的积累与锤炼,学生的情感积淀就会丰厚,为文时真情自然会流露于笔端。当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时,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刘国正《作文·真话·生活》
2、张建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