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阅读基础,不断探索并创新课内阅读的形式,充分地运用现有的资源来给学生创设丰富的、生动欢快的情境,使学生对情境中的课文内容产生强烈的阅读热情,逐步增强他们内心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对阅读课的消极态度,使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文本进行自主地建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逐步挖掘其深层内涵,不断提高自主阅读的语文能力,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阅读能力;有效策略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依旧受考试制度的影响,采取独断、死板的教学模式,过分地突出自身的讲解,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阅读感受,阻碍了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不断创新课堂导入的形式,力求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去强烈的冲击,以此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逐渐产生挖掘课文深层内涵的主观意愿。
一、创新课堂导入,激发阅读热情
为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内心对课文的阅读热情,教师要不断创新课堂的导入形式,尽可能运用现有的资源来给学生创设有较强感染力的导入情境,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新学文本的关注,便于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地建构,推动学生快速地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从而迈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导入环节的重视,通过新颖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在上课初始部分就充满激情,带着较高的兴致对文本展开一系列的阅读和探索,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首先,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某一个片段,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去了强烈的冲击,充分地引起了学生对恐龙的关注和好奇。其次,通过对该片段进行观赏,学生们纷纷表示了心中的惊叹,有的学生说原来恐龙还有吃树叶的,有的学生知道恐龙不是只能生活在地面上,它还会飞到天上去。最后,在新颖的导入环节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恐龙的认识,而且充分地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热情。
二、设计有效问题,锻炼阅读思维
为了能够充分地锻炼小学生自身的阅读思维,教师要在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和质疑,便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获取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教师要严格控制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回答就会直接放弃;如果问题太简单,则对于学生的思维起不到丝毫的训练作用,只有设计合理的、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展开相应思考,令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首先,在学生把握文本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雨来是谁,为什么叫他英雄?2.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课文是怎样叙述的?其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思考,逐步寻求了相应的答案。生一:“雨来是芦花村的孩子,因为在抗战时期帮助人们打掩护、站岗放哨??”最后,通过对多个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逐步锻炼了小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营造特定情境,丰富阅读素养
为了有效地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丰富的、特定的阅读情境,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达到最佳境界,将学生置于生动逼真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切身的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逐步增强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有利于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情境的营造,使学生深刻的体会课文的意境,逐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方面的共鸣,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在,而且要让学生受到文本隐藏情感的强烈感染,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塞下曲》时,首先,引导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适当发挥自己的联想,假如自己是一名将士,那么想要对将军说些什么,逐步将学生引入到故事的意境中。其次,向学生播放呼呼风声的音乐,在生动的情境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有的学生说将军果真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表达了自己对将军的敬佩之情。最后,丰富的情境不仅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情感得到再次升华,而且有利于丰富他们的阅读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要严格地遵循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加强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充分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原有的认知水平,不断创新课堂导入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所学文本的关注和好奇,提升其自主阅读的热情,注重针对文本内容来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来获取文本的真实内涵,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适当营造丰富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达到最佳境界,逐步丰富他们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吴佳欣,韩振华.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才智,2019(29):22.
[2]周樱蓉.提升小学语文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