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学段是学生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学段的语文学习则与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学习好其他科目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幼,识字能力及理解能力还十分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常常对课文理解不透彻,难以感悟文章主旨内容的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性,对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探析,进一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不仅是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阅读是一项最为基本却又关键的能力。小学低学段学生识字数量有限,且共情能力还未得到发展,因此在进行阅读时存在一定难度。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宽其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得到满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到思考方向
想要获得某种成效,必须先设定相应的目标。在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训练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既通过本次阅读,学生要能够了解什么内容,掌握何种能力。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这一方面进行思考,经过对文章分析、讨论、总结,最终达成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次次的阅读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又要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能,因而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既要立足与文章本身,又要有所拓展拔高。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一方面可以设立阅读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流利的对课文进行朗诵,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发表自身对文章内容的看法,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所表达的情感。在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等,以促使阅读目标达成。
二、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低学段学生年纪较小,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他们积极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低学段学生规则意识较差,注意力更难集中,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此外,语文阅读课程文字较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带来了更多可能,比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对赵州桥进行展示,使学生从视频、图片中感受到赵州桥的拱洞与雕刻精美的图案。
语文课文描述性话语较多,相对抽象,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的对赵州桥产生了解,对文章所描述内容理解更为透彻。在课文学习完毕后,教师还可通过补充“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使学生深切感到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
三、创设相关情境,做好阅读导入
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能否更好的进入阅读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提前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主旨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回忆秋天下雨的情境,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再做好这一课程导入后,便可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秋雨的感受去阅读文章,看看作者口中的秋雨与自己所想的秋雨有何异同。又或者在学习《奇怪的石头》这一课时,教师可带让学生去寻找自己觉得奇怪的石头带到课堂之上,班上进行奇怪石头的评比,进而进行本课内容的阅读理解学习。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阅读状态,并且能使学生提前对文章内容有一定了解与设想。
四、布置课下任务,做好课外阅读延伸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得到检验与应用,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其知识。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学生已对雷锋这一人物有了一定了解,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阅读与雷锋相关的文章,对雷锋的生平事迹有进一步了解。教师还可举办学雷锋的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情绪的把握。课外阅读任务的布置必须建立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不可做过多的拔高跳跃,以免给学生阅读带来更大难度,挫伤其自信心及积极性,
五、结束语
不管是在小学学段的语文学习之中,还是在其他学段的语文学习中,阅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教学目标的确认,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情境的设计及课下任务的布置等多方面入手,尽可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阅读状态,能够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并获得相应的阅读知识。
参考文献:
[1]徐金生. 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4):114-115.
[2]李加杰.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8, 019(00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