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开展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活动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1期   作者:陈雪容
[导读] 深度阅读就是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对其进行全面地剖析和解读
        摘要:深度阅读就是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对其进行全面地剖析和解读,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升华自身的思想,获取有效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行为,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指导初中生进行深度阅读,要以学生为主体角色,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制定恰当的阅读计划,起到启发他们思维的效果,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文本的涵义,并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其能真正读懂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有效途径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在全方位的思考与分析之后,不只是获取了基本的知识,还从中掌握了一些思想技巧,对文本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达到大彻大悟的效果,其实就是一种学思结合的过程。随着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标准提高,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更好地引导初中生进行深度阅读,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的引导策略。
        一、营造多元化的情境,激活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
        (一)融入角色式阅读,变换角度领悟文本内涵
        深度阅读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投入情感和技巧,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文本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代入到文本角色中,不只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分析文本,还要浸入到文本角色中,从而不断地变换角度,走进文本的深处,从而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获得深度的体验,收取全面丰富的知识。以七年级莫怀戚的《散步》为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升华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生活中学生经历过与父母产生分歧的事情,提示他们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毫不犹豫地选择依从“儿子”的想法走小路,不顾及母亲走大路的意愿,那么母亲会出现什么想法?是否会引起一些矛盾,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考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再结合遵循母亲的意愿后,母亲又改变主意走小路,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和小孙子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通过这种深入角色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使其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突出文本的特色,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结合文章的特点设置阅读活动,能有效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深入到文本中,对其进行多层次地分析、揣摩,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阅读的乐趣,增强他们品读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指导中,对不同的文章要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欲望。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是一篇散文,从语言特点出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分析,提供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揣摩文中叠词的作用及产生的效果,体悟情感的强烈特征,再从修辞手法入手进行分析,分析作者对春的情感,感受三个比喻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使用的妙处,学习描述事物特征的方式,领会文中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借助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色,使其学会阅读同类型文章的方法,从而产生深刻的体会,有助于增强他们自主阅读的欲望,促进他们深度阅读行为的产生。


        二、搭建读思结合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
        (一)抓住思维冲突,指导学生辩证分析
        初中生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常常会出现各种冲突,各自坚持自身的意见,毫不退让,甚至会想方设法地去说服他人相信自己,基于这样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时,可制造出冲突点,引发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让他们在争辩中深入到文本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有助于促进他们深度阅读效率的提升。例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大多数学生所了解的是牛郎与织女的悲惨爱情故事,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而这首诗歌中则体现的是自由与幸福,让学生非常不理解。在观察到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时,引导他们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出发,了解这样安排内容的意图,理解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侧面探究出他对现实生活中黑暗与被压迫的不满,使学生深悟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解决他们的认知冲突问题。再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些学生提出了问题:“既然要说真话,为什么还会出现善意的谎言这样的话语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其他学生则对此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说真话是必须的,但要看场合和对象,应考虑利大于弊的问题。”这种巧借思维冲突的方式,教师成为深度阅读活动中的“挑事者”,引发学生积极思辨,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捕捉发问时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深度阅读就意味着学生要与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这就必须要开启头脑风暴,在质疑与解疑中抓住文本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度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成为问题的制造者以及学生的启发者,提供给学生自主质疑的空间,并顺着学生的疑问来进行深层次地发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有层次,使其获得更深刻的领悟。比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结尾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课题是相反的顺序,很多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朗读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师则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提问:“这句话为什么不按照课题来总结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对比两者的意境,体悟作者独特的心思,自然地从浅层理解过渡到深层领悟中。
        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强化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是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能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实现学用结合的目标。所以在深度阅读活动中,教师主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效果。比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转变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转入到实际应用的层次,打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导者,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研究怎么写、怎么用,使学生掌握表达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落实学以致用的理念,从而激活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不断强化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他们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应用到课外实践中,使其能灵活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促使他们不断地向文本深处进发,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还有效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范围,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总之,通过激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逐层地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转变学生过去浅表性阅读的局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当前的学习,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深度阅读的引导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会读、懂得如何读,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价值,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发展语文综合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彦林.试析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15).
        [2]张成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
        [3]朱明学.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1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