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因“留白”而精彩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1期   作者:周培华
[导读] “留白”原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处理画面的技法,讲究着墨疏淡
        摘要:
        “留白”原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处理画面的技法,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叶小舟,一位垂钓的渔翁,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之感, “此处无物胜有物”,予人以无限的想象。文学上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音乐上亦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出于职业本能,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需要留白。
关键字:留白  精彩
        听过教研组老师的一堂语文课,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又是开火车,又是找朋友,师生忙得不亦乐乎,纵然学生读错了字,老师顺口一句“谁来帮助他”,便匆匆而过,没有及时让孩子纠正。我们常常为教而教,生怕某个环节岔开去而影响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完不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我们渴望将一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的课展现在老师们面前。因此,我们争分夺秒地赶时间,不留一点空隙地赶流程。殊不知,上完预设的内容并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课上完了,学生仍在原地踏步,那样的完美也是枉然。
        鉴于此,我呼吁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淡定,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
一、别急着提问,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而朗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然而有不少老师仅仅将读当成一种手段。学生还没开口朗读,就出示了不少问题,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是围绕哪一段话来写的?”等等。学生的读只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把朗读当成一种寻找答案的手段。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唯有扫清了阅读障碍,才有进一步理解的可能。精彩语段要读深,唯有入情入境,才能感染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将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文字。  
        美学家王朝闻说得好,“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情,引发对文章的强烈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一位教师在执教《丑小鸭》朗读教学片断时,其中一个环节读得很透彻。
        师:丑小鸭一出生就那么丑,已经很可怜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了吗?你们仔细读读第三段,说说看,你们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读相关语句(读不好再读,你读完我读)
        师: “谁”包括哪些人?
        生:“谁“包括丑小鸭的哥哥、姐姐,那只大公鸡还有养鸭的小姑娘。
        师:“欺负”除了咬他、啄他,还会瞧不起他,同伴还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1:我觉得哥哥姐姐会恶狠狠地咬它,一边咬还一边说边说:“妈妈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丑的孩子,你真是丢尽我们家族的脸。“
        生2:公鸡会用力地啄它,说:“你这丑陋的东西。”
        生3、养鸭的小姑娘会叉着腰,讨厌地说:“你怎么会长成这模样,快从我眼前消失。”
        师:是啊,连最亲近的家人都这样对待他,他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家的温暖,他感到怎么样啊?
        生:非常难过,他很孤单。


        师:你能用你朗读来体现这只可怜的丑小鸭吗?(并且来评一评同学们的朗读。)
        师引导: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老师的喉咙也痒痒的了,咱们互相配合读,好吗?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学生接读: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该片段老师充分架设了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一次次地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角色转换,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感悟丑小鸭的孤单和不幸,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提升对课文的品悟。
        二、别急着追问,让学生多思考一会儿
        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时,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这样的冷场总令老师们尴尬、心急。老师们要么急着追问,要么急着诱导,要么急着公布答案。我们不妨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也可以允许学生讨论,教师激情四射地讲,学生未必兴趣盎然地听,与其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不如转变自己的立场,变“讲授者”为激起思考兴趣的“倾听者”,从而使学生学会静静思考。
        有位老师在上《我为你骄傲》一文时出示了一组词语:(骄傲 破碎 光滑)他先请几位学生读一读这三个词语,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三个词语有什么特点?一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领悟不了这三个词其中的奥秘。但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引导,而是鼓励学生再默读思考。终于有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老师耐心的等待终于换来了精彩的回答:“每一个词语中的两个字互为近义词。”之后,学生文思泉涌,像这样的词语说了很多很多:干燥、唠叨、粗糙、湿润等等。
        热闹的课有时就像马戏团耍猴似的把学生耍得一愣一愣的,表面热闹、忙碌、精彩,实质是学生被积极了,被兴奋了,全然没有思考的方向。把一些看似“石沉大海”的问题一点一点地“抽丝剥茧”,这样的提问和探究才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潜心思考看似冷场,实则是在暖场,是思维火花的激发与碰撞。所以,我们不必惧怕因学生的思考造成的冷场。
        三、别急着赶路,让学生多动手练一会儿
        这里的“练”指的是课堂小练笔,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小练习。课堂小练笔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小练笔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的 “常客”,不过,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匆匆的“过客”而已。有时候了完成教学流程,节省时间,学生写了不到五分钟老师突然叫停,然后急着交流。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固然可以完成任务,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才刚刚动笔。
        前段时间听了一堂数学课《找规律》,当老师发现学生找不出横排的规律时,就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说一说等环节的实践操作探究,不仅让学生找到了规律,更让学生明白了循环排列规律的形成过程,充分感知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此时的留白是智慧的艺术,走好了这一程,下一程或许就是多余的,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别急着收尾,让学生的思绪再飞扬一会儿
        清脆的下课铃声已响起,我们没有给学生留下宽松的作业时间,我们更没有给学生留下检查作业的时间,当然也没有给学生留下反思和整理知识的时间,更没有给学生留下延伸课外知识的想象空间了。我们急急地做着一厢情愿的完美的结局,不给学生一点自主的时间。如果我们打破封闭的“满堂灌”和所谓的“完美”式,多给我们的课堂留一些“窗口”,给学生的知识留一个“缺口”,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查漏补缺”,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用留白方式作为结尾,那么就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堂好的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
“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 让我们把课堂节奏再放慢些,让学生的思维有自由驰骋的时间,让学生的个性有自由张扬的机会,让学生的能力有多元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思索,不断历练,或许达不到炉火纯青的造诣,但是可以拥有闲庭信步,看云舒云卷的智慧和境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