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快速地掌握知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出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教师要将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机会,并且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掌握化学知识、明晰实验要领,使学生受到启发,展现他们潜在的智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途径
一、优化演示实验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智慧
演示实验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以直观的方式来展示抽象的知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教师的示范,起到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快速地领悟知识。过去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通常是按照教材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教材中所给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并没有过多地讲解实验过程,结束后部分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优化这一部分的教学,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的程序及内容,借助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参与进去,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获得参与感,这样才能提升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比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实验中,教师将安装实验装置的步骤移到课堂上,由学生结合所了解的知识来设计,采取其他学生同意或者反对的方式进行,提示他们注意气体实验装置的要领,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认真考虑、谨慎回答,引导他们说出每一步的原理及目的,全体学生一致通过之后再进入到演示环节,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他们自主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进而完善演示实验的步骤。在这样的范围下,改变了直接演示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检验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效果,由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获得了成就感,构建了师生合作的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二、挖掘生活资源做实验,实践中提高认知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一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但课堂时间和实验素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会采用演示的方式,而一些复杂的实验则会采取讲解的方式,重点讲述实验操作的要点,只要求学生记住原理和结果,导致学生产生了无法及时解决的疑问,对实验操作依然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探索出丰富实验素材的方法,从生活中挖掘资源,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实施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机制,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制酸碱指示剂,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胡萝卜、月季花、紫色的卷心菜等,观察这些原料放在食醋、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情况,从中确定酸碱指示剂与酸和碱发生反应后出现的不同颜色,使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物品酸碱性的方法。再如燃烧与灭火中,实验室中的原材料为白磷和红磷,燃烧过程中会污染空气,组织学生用棉花、水和酒精来替代,分别点燃沾有水和酒精的棉花,从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就把实验变成了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创新实验的评价方式,拓展教学的深度
初中生在初次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既兴奋又忐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实验部分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会产生很多的想法,也会出现很多疑问,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成为学生的顾问,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借助评价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比如在自主操作实验的活动中,请学生陈述实验操作的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自主评价,说出不足与疑问,再让其他学生去评判,提出相应的建议,两者之间共同分析、讨论,直到被一方说服为止,而教师则从学生的自评与辩论中抓住实质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及意见,让学生自行判断和验证,使其能注重细节、明朗实验目的,加深他们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转变策略,创新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抓住本质知识,时刻关注他们的实验效果,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恰当的建议,构建智慧型的实验课堂,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纪锋.谈如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化学实验与情境创设的巧妙整合[J].化学教与学,2011(07):56-57.
[2]潘高子. 构建高效课堂的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教学机智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解吉普.化学课堂教学中追求“高效率”的冷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9):12-14.
[4]张克龙.高效化学课堂的问题设计策略[J].化学教学,2019(0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