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中是教育的关键阶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不论是从知识难度上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所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兴趣教学,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就如何将兴趣教学法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以改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进行探讨。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小学毕业生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时,对各科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也是这样,对于数学这个比起小学来讲内容逐渐抽象化,学习难度逐渐增大的学科来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那么该如何将兴趣教学法有效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将游戏导入课堂
初中阶段的学大多比较贪玩,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课堂。学生贪玩的本质可能是懒惰,也可能是课堂无趣。初中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会变得懒惰贪玩,初中生之所以不愿学习,无非是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觉得上课很枯燥无聊,坚持一会可能没有什么,但久而久之,内心便是出现厌烦的情绪,相对于玩乐来说,兴趣要低不少的等级,于是学生的注意力,也只能够集中在玩乐之中。但如果能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带入课堂,可以有力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性质,可以邀请学生来进行小实验,让学生向各个方向平移,其他学生观察此学生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也可以设计一些课上小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小方格,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由传瓶子的方式抽取出两名游戏参与者,在小方格上进行黑板擦的平移,教师指定方向以及单位长度,看哪组成员完成的又快又准确。采取课上小游戏的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平面内,图形的平移具有的性质。
二、教学氛围趣味化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中考在即,在学习成绩上,老师以及父母都会对学生的成绩有过高的要求,由此学生就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数学作为初中阶段难度较大并且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对于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成绩也会更加看中。
在重大压力的影响下,学生在学生数学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只有将课堂趣味化,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暂缓压力,专心投入到数学的课堂学习当中。
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内容时,不是循规蹈矩的介绍概念,而且在课堂开始就在黑板写上“教室里边有什么?”由同学们轮流回答,答不上来的教师或者学生间给予提示,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提出课桌、黑板、学生等不同的内容,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具体到量进行回答,待学生将整个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析的差不多了以后,教师就可以提出同类项的概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同类项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亲身参与的互动了解到同类项才能合并计算,不同类别的物体间需要分类的概念。使教学氛围趣味化,有效增加教学成效。
三、教学课件趣味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辅导工具也为趣味化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在课堂衔接、新课导入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板书讲解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对新课的兴趣,所以需要讲究导入新课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一句名言俗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恰当生动的比喻,或者一幅夸张的漫画都是导入新课的载体。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为学生展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东西作为引导,既可以将学生带入课堂,又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助于理解。将数学教学课件设计好会使得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堂教学时,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师会直接用板书为学生画出几种位置关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但是,几何图形是急剧美感自己空间力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动态课件展示,根据两条移动的直线让学生观察直线不断移动下,两直线间的位置变化,再有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断位置依据,以及不同位置下角的关系。
结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动力,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观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一味的强制学生学习很可能适得其反,相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将兴趣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定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荣美.兴趣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90——00090.
[2]初延波.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