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1期   作者:陈炳强
[导读]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是责无旁贷,也无疑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打开了一扇窗。
        当前,不少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仍沿袭灌输式的传统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弊病:缺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习目的性不强,没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融入社会的担当与能力。总之,与“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人文课堂,重视文化基础学习
        打造道德与法治课“人文课堂”是优化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人文课堂”是指教师坚持前沿的教学理念,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情感交流和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讲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调节情绪的方法”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如何安慰他人”。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见解:打电话短信安慰、寄张自制贺卡、邀请一起郊游等等。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敞开了心扉,学习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有效保护,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新知。
        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利用好教材的人文资源,把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入点,加强方法指导和情感升华,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例如,在讲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青春飞扬”时,安排学生朗读教材王蒙《青春万岁》诗句“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钱/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有那小船上的欢笑,有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学生朗读优美的诗句,热血沸腾,激情昂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青春的无限美好,情感瞬间升华。
        福建泉州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着极大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地域人文资源,拓宽积淀人文知识的途径,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延续文化血脉”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内容,教师就可围绕泉州地域文化如“宋元南戏梨园戏、千年雅乐南音、古丝绸之路”等耳熟能详的文化宝藏展开探究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油然而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


        二、整合三维目标,培养自主发展能力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三维目标。改革道德法治课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品质的有机整合,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近年的福建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如案例、漫画,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经验,进行创新思维,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平时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体验。学生可能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过程特别强调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重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教学的灵魂。如在学习“自尊自信”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学生写出最欣赏的同学的几条优点,收集后选取一部分读给学生,多数学生都能猜出是哪位同学。这样的教学立足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被人欣赏、肯定,自然地就体会了自尊与被他人尊重所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价值导向上坚定自尊与自信的品质,为自身的发展做出铺垫。
   三、重视动态教材,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中学生的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时政内容的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有效载体。教师可在课前5分钟安排“每日播报”,由学生轮流收集近一阶段的时政热点,在课堂上报道新闻。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可另辟蹊径,围绕一定主题布置学生出版手抄报,一方面让学生积累热点时政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探究能力。我们应关心时事的动态教材,注意积累时事材料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时政教育与课本教学同步进行,培养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教科书已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注重发掘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例如,学习“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热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走近生活。我们身边浪费资源的现象有哪些?我们如何为节约资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请设计几条节约资源的标语?这些问题不是靠死记硬背掌握下来的,而是来自生活的体验和启发。创新来源于实践,教学的目的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特别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