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文化的制度层面讲,乡贤文化集劝善、道德教化、规范于一体,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成为当时制度影响的有效补充。作为文化的承载主体,“乡贤”虽没有体制内的正式权力,但促成了一个阶层的存在,却享有地位和特权,在精神层面,被赋予完美人格的化身和代表,有高尚德行、才能声望而被民众所敬重。从构成要素和文化功能看,乡贤文化所宣传的正能量与基层组织建设所要提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呈显性因果联系,基层组织建设应在乡贤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处理好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乡贤文化的关系,就在于重视乡贤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并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关键词:乡贤文化;基层组织;角色定位;关系处理
乡贤文化的产生源于农耕文明的生产实践,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乡贤文化滋养于乡土地域性的特点鲜明,带有浓厚的地缘、血缘和宗族色彩,又根植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主流,很好诠释了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的文化精髓。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一统国家体制格局下,在层级森严的政治秩序之中,留下的乡村治理的自由空间,为乡贤文化滋生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从文化的制度层面讲,乡贤文化集劝善、道德教化、规范于一体,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成为当时制度影响的有效补充。作为文化的承载主体,“乡贤”虽没有体制内的正式权力,但促成了一个阶层的存在,却享有地位和特权,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1];在精神层面,被赋予完美人格的化身和代表,有高尚德行、才能有声望而被民众所敬重。探寻基层组织建设在乡贤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并处理好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乡贤文化的关系,是使二者同向同行的关键和核心。
一、基层组织建设在乡贤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从构成要素和文化功能看,乡贤文化所宣传的正能量与基层组织建设所要提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呈显性因果联系,基层组织建设在乡贤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在乡村治理中也发挥了“安全阀”和“助推器”的作用,乡贤文化被纳入社会管理体系中。但乡贤文化与基层组织建设之间并不是零和博弈关系,基层组织建设与乡贤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基层组织建设在乡贤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角色
在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乡贤”们凭借德行、才能和声望获得本地民众的尊重,而通过榜样示范、教化乡民,在价值传导、行为规范上成为乡村重要的文化精神力量,所形成的乡贤文化影响是广泛的自觉的,在乡村治理中也发挥了“安全阀”和“助推器”的作用,乡贤文化被纳入社会管理体系中。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取代了乡贤文化的功能,乡贤文化一度被淡忘。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基层治理任务重、难度大的新形势要求,借助乡贤力量,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榜样”作用、“智库”作用,将一大批热心公共事业的新乡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来,有力促进了乡村自治,新乡贤回归和乡贤文化再次兴起成为热潮。
(二)基层组织建设与乡贤文化发展相互促进
作为文化的承载主体,“乡贤”虽没有体制内的正式权力,但促成了一个阶层的存在,却享有地位和特权,在精神层面,被赋予完美人格的化身和代表,有高尚德行、才能声望而被民众所敬重。但一种片面认识随之产生,新乡贤可以代替党的领导而乡贤文化可以代替基层组织建设。不可否认,发挥新乡贤德治、善治的力量,可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乡村自治水平,但新乡贤仅作为社会协同力量而存在,乡贤文化也仅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益补充,这是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决定的。新乡贤作为社会协同力量的性质,可以发挥积极的正能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做出贡献,但应在党委领导下纳入社会治理的总体部署和框架中。基层党组织要基于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农村利益的整合者和农村自治的引导者的角色定位[2],而不是以乡贤文化忽视自身的领导角色和组织地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是无视乡贤文化的功能,重视乡贤文化培育也不是可以替代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相反的,需要强化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突出,在农村中的影响力下降,群众有事找“能人”、“强人”,基层组织的存在感不强,造成“缺位”。“缺位”背后折射出基层党组织的角色扮演和职能行使中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本应承担的事务不能到位,这使民众缺少信任感和依赖感。
而随着乡贤文化的兴起,在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方面,又出现了一种功利化倾向,乡贤文化本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阵地和乡村发展的引领力量,但实际上有些人只看“乡贤”不重“文化”,只看带来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优势的“官乡贤”、“富乡贤”,却忽视了“文乡贤”、“德乡贤”[3],乡贤文化的倡导也便失去了它的本意,导致功利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仍然在于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不强、乡贤文化培育发展的制度基础不实。因此,必须着力构建党领导下的乡贤文化建设机制,把领导新乡贤的工作纳入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议事日程,党委政府更应该发挥指导促进作用。要建立目标与政策引导机制,通过健全乡贤参事制度,明确乡贤标准,规范推选程序,建立乡贤组织;特别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培育发展乡贤组织为载体,鼓励乡贤参事的积极性,凝聚乡贤力量,进而发挥乡贤文化参与乡村建设的作用。
二、处理好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乡贤文化的关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乡贤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那就是基于乡村振兴下的乡村秩序的和谐、人文精神的提升和经济发展,乡贤文化所构建起的道德基础,其人格完善和服务乡民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方向。处理好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乡贤文化的关系,就在于重视乡贤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并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一)发展乡贤文化要加强组织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如同灯塔指引人们前进的正确方向,构成人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树立,而构成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是价值观念。乡贤文化讲求德性和修善的价值理念,散发着积极向上的人性光芒,与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的建设的服务宗旨相一致。乡贤文化是一种自发自觉的文化影响,要变成一种理性和有序,不是单纯的继承,需要基层组织建设发挥领导作用,特别在思想引领上要纳入整个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教育中,乡贤文化不是为哪个“乡贤”树碑立传,而是更好集聚大家的力量把乡村治理发展好,所以要站在文化品格的高度看待乡贤文化的作用,而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就非常重要。要培养新乡贤爱乡奉献,更要培养整个社会健康新风尚,基层组织不应做“看客”,要做好宣传工作,用党的理论和理想信念充实乡贤文化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乡贤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二)以夯实制度基础提升发展乡贤文化的群众组织力
乡贤文化是一种自发自觉的道德文化,为乡村垂范,教化乡里。要使乡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乡村自治的实践者和乡村富裕的引领者,就需要夯实发展乡贤文化的制度基础,从体制机制上构建多元的广泛力量参与体系。要建立乡贤评选机制,把那些品行好、有威望、有能力而热心的乡贤纳入参事会,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建立乡贤参事制度,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的参谋建议、示范引领及桥梁纽带等作用,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为此,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夯实制度基础,提升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把乡贤单一行动整合为统一力量。当前要突出实效,通过提升服务水平获取群众的信任,要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方向,贏得人心,群众才能信服,基层组织建设也才有群众组织力,乡贤文化才能规范化发展。
(三)以乡贤文化的人格修养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号召力
乡贤文化建立于人格修养的基点,只有自己成为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服众和获得乡民的认可尊重,也才有个人号召力。组织建设号召力来自于党员干部高洁品格和身先士卒,人格上没有一身正气、没有一心为公、甘于奉献的精神,就没有折服人的底气,一个组织的号召力就在于整个组织成员的人格修养能够成为社会标榜,引领大家前行。乡贤文化中只有德行达到“修身”标准,才可以称得上乡贤;组织建设中只有树立起为民服务的形象,才能有感召力。每一个党员都应做“乡贤”,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形成整个组织的号召力。因此应选用那些事业心责任心强、群众信得过、带富能力强的人加入基层组织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组织队伍,赢造新乡贤文化氛围,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号召力。
参考文献
【1】张静 王泽应.乡贤文化的理论内涵及其传承与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2018(3):12-17
【2】郝宇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j].行政论坛,2018(1):16-22
【3】季中扬 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