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中国合伙人》三位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梦想的追逐、破灭、成长的认识过程,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三位主人公在美国梦想话语下寻求自我身份的主题。
关键词:《中国合伙人》 拉康 镜像理论
影片《中国合伙人》讲述的是以“美国梦”为背景,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大变革背景下,三个小人物为改变自身命运,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这是个激荡三十年,关于一个土鳖,一个知识分子,还有一个浪漫骑士的“中国式成功”故事。他们三个都曾经一度受到“他者”的伤害,越想靠近梦想,却更遥远。幸运的是他们最终击碎了原本错误的镜子,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拉康就创建了有别于弗洛伊德学说的“镜像阶段”理论。雅克·拉康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针对人的无意识和语言方面的关系问题,向弗洛伊德提出了挑战,进而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和解读,从而完成了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创新和革命。
一、镜像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于“镜像理论”的最初形成阶段,可以追溯到1949年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在此次大会的演讲期间,拉康试图用一种情景化的方式,也就是在演讲时使内容和字里行间模棱两可、毫无逻辑关系,让台下的观众不知所云,也不敢妄加断言其所阐释的理论框架。将观众慢慢的带入无意识的混沌状态当中。这次大会上发表的演讲稿,也就是拉康“镜像理论”形成的雏形。那么作为伟大理论雏形的演讲稿,在这里有很大的必要,做一个简短的梳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一步步感受“镜像理论”的深度,体验它的高度。拉康一直以来是一个信仰理论的人,他相信理论带给人的激情、内驱力等。因此在开始的演讲中,他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指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是跟笛卡尔所提倡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的哲学观点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的观点将自己完全从自我幻想的禁锢中挣脱出来,进而使个体成为依附于理论的能指。在拉康看来这个能指符号就是语言,是语言破坏了人们认为的“我思”,将“我思”彻底击败,而归顺于符号能指。 拉康挣脱了所谓“我思”的羁绊,带着与导师柏拉图“意象”的切合,开辟了“镜像理论”新的天地。 拉康对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用“三个阶段”的历程来阐述。他首先提出人的三种生存状态:需要、需求和欲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心理的三种境界: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本文将用拉康镜像理论所阐述的三个阶段,来展示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的发展历程和心理变化。
二、混沌的自己和他人的欲望
拉康认为,婴儿刚刚出世的时候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属于无物无我、混沌一团的“前镜像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 从出生到6个月期间的婴儿,在镜子面前没有办法辨认自己的统一整体,看到和认识到的自己是模糊和分裂的,比如头脑中的概念只有头、手和脚等,但是却没有办法把他们组合起来,甚至在这一阶段的婴儿总是咀嚼手指和脚趾,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不知道这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而在此阶段的婴儿,有着对生活本能最基础和最低层次的需求,例如事物、安全和母爱等。这种需求可以使婴儿得到满足,就像在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均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成东青,农村出身的土鳖,两次高考落败,眼看就要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在叔伯乡亲面前跪下,才求得一次再考的机会,他最后一搏,搏命背下整本英文字典,从明眸变成近视眼,第三次考试,考上燕京大学;孟晓骏,精英知识分子,强烈自信,内心认定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那个。王阳,八十年代的浪漫派,样子俊朗,热爱文学,一生梦想是当个诗人。这样三个各走极端的人,居然就在燕京大学碰上,戏剧性的建立友谊。三子跟八十年代莘莘学子一样,怀抱着一个美国梦。申请签证的结果是:一个成功,两个被拒。土鳖成东青延续失败的命运,眼看孟晓俊出国完梦,他失望透顶,他只有留在北大任教,却又因在外私自授课,被校方发现,央求悔罪仍被除名,毫无余地的成为一个真正“失败者”。美国那边,孟晓峻正要一展抱负,却未料堂堂北大高材生,在美国根本找不着工作,落得在餐馆当侍应助理的命运;王阳签证成功,却因一个一见钟情的美国女孩放弃出国,贯彻其浪漫派个性。在他们的眼中,梦想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梦想都是建立在别人乃至社会大背景下的梦想。美国也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都在讨论的梦想。因此,他们却都无法避免的进入了实在界而形成的“他者”状态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就是所有人的向往,不管是土鳖还是精英。他们对于梦想的理解仅仅是建立自己幻想的意识中,缺乏自己的认识。单纯的认为,美国就是梦想。因此,在他们没有意识、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已经被扣上了“他者”的影像。
三、无意识中“他者”的找寻
婴儿通过镜子观察到的事物,从刚开始的支离破碎到后来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个就是自己,在好奇心加崇敬心的促使下,对自己产生了依恋。这种依恋来自于婴儿时期,也将是伴随人的一生。拉康将这种依恋表述成:“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也不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征服。而是幻想对于虚无的映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奴役。”而这种映射和奴役正是婴儿对镜中自己态度的反应,从前镜像阶段的破碎拼接到现在的整体,正是他们追求的一种完美,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然而拉康认为,他们在镜中看到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一个“他者”,一个与母亲形象以及周围的环境组成的非自我。可是,处于迷恋阶段的婴儿却无法理解这些,终于找到了在前镜像阶段对于自己混沌状态的缺失———完整的影像,因此就会不顾一切执着的去追求,将自己完全交付于这个陌生的 “他者”。由以上图可知,意识主体也并不是全部,无意识的他者,有时候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拉康的解释,“无意识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因为自己家族的遗传,孟晓骏天生就认为自己是要去美国的。一方面是,去美国是梦想的实现。另一方面,父辈作为镜中的“他者”,是自己追逐梦想的标杆,因而极力去追求美国梦。成东青则是另外一种“他者”形象的迫害者,家庭的困难,“土鳖”的形象,爱情的苦恼这一系列让他在最初的生活中难以自拔。他是乐观的,乐观的缺乏自我意识,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追逐的也都是别人正在追逐的。而王阳则是无欲无求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生活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享受。梦想对于他也不过是口头上口若悬河的代名词。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而当lucy抛弃他时,一切的一切都已经结束,现实狠狠的给了他一闷棍。这三个人现实中的缺失是人们所不可企及的,而他们影像中寻找到的“他者”缺失,却是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真正所缺失的。通过对想象中的自我的一种身份认同,他们把想象中的自我当成真正的自我,认同成他自己的身份。在拉康看来这是一种主题缺失的寻找,也是对于离开母体的一种自我补偿。 这是拉康镜像理论的想象界,也称为是镜像阶段。通过想象界,镜像阶段继续对于人体的成长发挥影响,这就进入了镜像阶段的象征界。
四、“自我”与“他者”的融合
拉康认为处于镜像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即想象界,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存在,他看到的自己是误认为的本身。“俄狄浦斯情结”是主体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的入口,儿童大约到达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习语言,开始认识符号,可以用各种象征符号来表达思想,那么此时就进入了象征界,这个时候的儿童可以用“他者”的影像来与本身的自我产生统一 认同,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进入了发展特质的时期。 而每个人要达到的最终完美目标也是“自我”和“他者”的统一,努力的做到避免两者的分裂。这个境地被德里达形象的称之为“中心”的体系。 想象界和象征界的概念并不能完全的区别开,其中的部分还有一些重合。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他者”的介入,只不过不同之处就是想象界有了语言的成为,因为语言本身就可以成为象征界阶段中的“缺失”。成东青是里面最大的成功者,从开始的“屌丝”成为最后的“高富帅”。他把“自我”和“他者”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女朋友离开,签证拒签,被学校开除,当整个世界都在向他关闭希望之门时。他逐渐的意识到,梦想远不如吃饱饭来的实惠。一无所有的他只有偷偷在肯德基办补习班,其独特的自嘲教学法,却渐渐吸引不少学生。这是命运的安排,他从没想过,被拒签这个人生最失败的挫折,亦是成就他人生中最成功的契机。实际上他身上具备很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质,那就是有一种信仰,有一种敢牺牲的精神。没有退路,必须坚持信仰,一定要达到目的,不惜牺牲所有的东西,甚至不择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他逐渐的开始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把自我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最后他成功了。而孟晓骏因为个体身份的缺失,所以他的“他者”就是自己,极力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因而如此,他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敢于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当他在万人瞩目的目光中来到美国,残酷的现实狠狠打击了他,最为北大的高材生,却找不到工作,只能做不能拿小费的侍应生。他的梦想有些动摇,这就是他二十多年来坚持的美国梦吗。心中的“他者”开始变化,变得犹疑。经过痛苦的挣扎,他选择回国。加入新梦想,这是他新的开始,他要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来实现心中的“他者”。这时的他已经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王阳作为里面对打酱油的一人,后期依然游弋在两个朋友的友情里,任何事情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两人中间和稀泥。他害怕失去,因而变得惶恐不安,小心翼翼。当成东青与孟晓骏决裂时,他自己意识到他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与一个貌不惊人的胖女孩结了婚。他的世界里,不再只是友情,还有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自己。
影片三个主人公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却同样经历了“混沌的自己和他人的欲望”、无意识中“他者”的找寻、“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三个阶段,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取得了成功。在拉康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当中,最难懂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阶段就是“实在界”。这是一个模糊不清、最本原始和无顺无序的阶段。这个阶段主体没有办法去控制去认识,而最多的也不是在于客观存在,而是一种没有语言存在的“缺失”,或者“不在场”。尽管如此,“实在界”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下一个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的源头。它没有办法捉摸,不可言说,让人混沌不安,如果它一旦可以用来表达和证明就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这样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尤物和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道家派代表人老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老子曾在《道德经》里提到过“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其中“可道”的说法就是可以言说,可以讲明白的事物,而“非常道”就是指一种永恒的真理。
参考文献:
[1]黄汉平.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2003。
[2]严泽胜.镜像阶段 国外理论动态,2006.
[3]张兵.拉康理论解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
作者简介:施政(1987.3~) 性别:男 籍贯:辽宁省丹东市 单位: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职称:助教 学历:本科(学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国际关系 大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