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效果显著。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真正改变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模式的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
但是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一一讲述:
问题一:课堂上,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一、合作学习的参与个别化。合作小组各成员之间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思维敏捷,总是第一个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导致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他们对问题不加思考,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养成了一种不勤于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依赖性。二、合作学习的互动单一化。合作学习中,老师往往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单纯的师生互动的形式,完全变成了生生互动的形式。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成了一位无所事事的旁观者。生生互动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师生互动,更不能取消教师的精讲点拨,这样的结果最多是学生能理解课本,而不能超越课本,形不成能力。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对策:
1.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由于我们所教的班级里,学生的座位编排不是以成绩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只要随机安排,就能快捷地组成异质的小组了。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又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如果能定期调换各种角色的话,还能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3.有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老师不仅应该是讲台上的智者,更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而不是旁观者。
另外,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只是一种重复的劳动而已;小组合作学习还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二:课堂教学评价中,没有小组评价,或小组评价隐性处理,在课堂中没有显现出来。
其原因:老师淡化对学生的评价,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对每个小组同学的回答都做了简要评价,没必要再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还有老师认为课堂上拿出几分钟来进行小组评价,有点儿浪费时间,认为全班同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明确了那些小组学习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具有新意,就不用老师再进行评价了。另外即使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但仍然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等。
老师们应当明确: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评价中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准确、无误地对小组进行评价。
进行小组评价的对策:
老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中,应该对本节课中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先是让每个小组进行自评,包括对组内每个成员进行评价,如以小组长为核心,对组内每个成员进行量化,包括发言的次数,参与程度,能否带动组内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等,都作为评价的依据。然后再让组与组之间互评,主要依据课堂每个小组的参与度、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以及对其他组的帮助程度等进行评价。老师最后要做归纳、总结。但老师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不能打击落后的小组,更不能大力表扬优秀的小组,一定要适度,让优秀的小组在以后的合作学习中能表现得更好,让落后的小组能奋发图强,总结教训,积极进取,赶上甚至超过优秀的小组。总而言之,老师一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学习习惯,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总之,小组的分工合作要合理有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不断坚持,小组的分工合作一定会日臻完善;老师只要认真对待,完善小组评价制度,相信“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开展的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