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开导,育人德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崔江丽
[导读]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不但是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良好素材
        摘要:语文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不但是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良好素材,而且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新课改之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明确要求,要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提高中学生品质,以情育人,以理服人。本文对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价值简要分析,并提出情景创设、以前感悟、发掘作品、名人效应等方面对德育内容的渗透详细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利用各种载体构建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接受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的教育内容,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要素,展现教师引领作用,在以人为本和情感教育的前提之下,潜移默化渗透德育内容,让初中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形成语文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价值
        新课改背景之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综合所学的培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之下,为语文教学指明方向。只有先向学生明确做人道理,再向其传授知识,才能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德育观念,在语文课堂当中,随时捕获德育渗透时机,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二者存在紧密联系。利用情感教育开导学生,能够让学生打开心扉,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学期间,需要兼顾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德育内容的拓展,让其形成定好品质。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此外,适当融入德育案例,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德育知识熏陶,形成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一)创设情境小组学习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可以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创设情境,使其在合作学习氛围之内完成知识学习,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和其中人物产生共鸣,形成积极情感。比如:《背影》这篇散文内容的讲解过程,可先向学生呈现文章主题“亲情”,讲解过程可以通过两个角度完成德育渗透。
        1.写作背景
        背景内容学习过程,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讨论和分析。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展开讨论,重点标记出反映文章背景的词语或段落。学生讨论之后,可找出“一日不如一日”、“光景惨淡”等,把握文章写作基调,教师向学生明确“亲情可贵”这一德育内容。结合学生讨论进度,可引入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基于此背景,作者呈现出的父子亲情,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美德,在艰苦条件之下,展现的父爱,不但是与命运抗争,更是控诉社会的黑暗,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2.课文内容
        在内容讲解方面,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分别给自己父亲写一封信,将阅读《背影》之后的感悟抒发出来。课文当中,主要以父亲背影作为描述重点,通过对父亲行为的详细描写,告诉父亲对儿子无私的关爱。品读文章语言应用,之后模仿文章描写方式,表达自身对父爱伟大的颂赞之情。利用教材中的故事,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在情境当中展开创作,结合自身实际,对作者传达的情感有深入理解,实现以情育人,将德育内容巧妙融入教学当中。
(二)以情感悟开发心智
    语文教学中,活动的组织对于教育成效影响较大。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以情感教育作为育人核心理念,发挥情感教育对学生品质的引领作用,激发其学习热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此情境当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解读,启发学生心智,运用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深度理解,高效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讲授《风筝》这篇散文时,可对文章背景简要介绍,其创作于1925年,作者鲁迅使用回忆口吻对于文章进行描述。

以风筝为载体,展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愁。讲授此内容,需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深入解读,透过文字表面含义,体会作者对现实世界冷酷现实的憎恶,并体会其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使其体会人生真谛。迁移作品内容,升华自身情感。
        讲授《回忆我的母亲》内容时,可重点通过朱德满怀深情的描述,将母亲一生勤劳和质朴形象呈现出来,歌颂了劳动妇女的平凡与伟大。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合理把握文章内容情感基调,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以声情并茂的朗诵,从文章传达情感方面,让学生对于作者表达母爱的方式进行体会。并联想到自己,迁移知识,体会生活当中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优势,塑造学生品格,使其形成感恩之心。
(三)挖掘作品文学内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语言运用简练,内容生动,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文学作品当中,还蕴含着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利用古代文学作品,挖掘其中德育内涵,可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
        比如:在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当中蕴含一个表示忠贞精神的语句“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在《孟子》当中有传达忧患意识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过零丁洋》当中有不畏牺牲,甘愿奉献生命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在《岳阳楼记》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不随波逐流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语文教材当中如上述作品具有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教师授课环节合理选择,适当融入,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品质,丰富其精神内涵,学习古人优良思想,转化成自身行为。
(四)利用名人效应
    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名人事迹,阅读属于教学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难点。阅读过程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从故事当中,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解读贝多芬生平信息,并将其经历挫折、苦难等内容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即使贝多芬经受失聪之痛,但是他仍然热爱音乐,并且坚持不懈追求理想,在其不断努力过程中,谱写出如此多的动人乐章,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教学过程,重点指导学生面对挫折时不应在放弃梦想,应坚定自己信仰,明确努力方向,并持之以恒。上述德育内容的融入对于学生坚毅品质、无畏精神等形成有重要影响。
        此外,除课内阅读,还可为学生推荐同类题材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其学习古今名人做人和做事过程表现的优秀品质,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并联系自身,将其中和自身品德素养相关的内容记录下来,深刻记忆,转化为自身行动,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品德素养。
结束语:总之,语文教学,德育内容的渗透需要教师对教材全面解读,挖掘其中和德育内容相关的教育素材。在授课过程,利用课堂活动渗透其中,还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以情育人,关注对文学作品价值的挖掘,让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还可发挥名人效应,让学生学习名人优秀品质,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三观。此外,德育内容都渗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结合课外活动,为学生组织等于实践活动,灵活渗透,以人为本,开创初中语文全新育人模式,高效渗透德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鲁遐国.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2020(07):15-16.
[2]魏永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3):52-53.
[3]程伟琴.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及路径[J].甘肃教育,2020(01):67.
[4]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5]王番.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2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