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生命教育,并非单一的园内教育,应积极寻求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做到“园、家、社”一体化。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作为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的教育情境和社会场域,承担着为幼儿树立自身生命教育观念和发展生命教育技能的重要使命。幼儿通过绘本图画就能理解、读懂故事内容,对于识字能力有限的学龄前幼儿来说,这无异是锻炼阅读能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生命教育;绘本阅读;策略
1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独特价值
1.1 有助于幼儿理解生命内涵
通过连续的图画完整的讲述一个故事。绘本的图画能够给儿童更多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讲述《爱心树》绘本课程,旨在使幼儿理解博大、无私的爱,引导其理解父母的爱。在讲述到大树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小男孩,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后,教师情绪奔溃,中断绘本讲述,跑到一边擦眼泪,幼儿不知发生什么事,表情都比较迷惑。由于绘本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幼儿最喜欢的种类,教师运用巧妙的运用音乐,不仅加深了绘本的情感也有效的安抚了幼儿的情绪,使幼儿能够安静投入的听教师阅读和讲述绘本。让幼儿在感知图画的基础上,对绘本故事呈现的生命内涵有深入的思考。
1.2 有助于儿童获得生命知识
绘本中的“图画”有其内在的叙事结构,它是以图与图之间的连贯来叙述故事。教学片段摘自《好消息,坏消息》教学实录,这个绘本全书只有“好消息”、“坏消息”六个字,不停的交替出现,可以算是一本无字绘本,全书充满了幽默感,每当他们面对一个坏消息,例如觉得野餐进行不下去时,总会峰回路转,出现一个好消息。课堂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涉及情感态度取向的问题:你喜欢小兔子还是小老鼠?大部分幼儿的选择是面对困难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快乐心态的兔子,这也证明了幼儿有趋向快乐生活的价值观,他们以一种最轻松自然的方式阅读——用眼睛“读图”、用耳朵倾听。
1.3 有助于幼儿养成关爱生命的行为
通过对语言、表情、行为等方面的模仿,幼儿逐渐接受新的知识或养成新的习惯。幼儿的模仿行为常常是无目的性的,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全凭自己喜好。老师、家长、朋友甚至是电视人物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例如,幼儿大班开展《菲菲生气了》绘本活动,这个绘本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愤怒的情绪以及排解情绪的办法。绘本里仅涉及到了 3 种缓解愤怒的办法,教师却故意只讲述前半部分内容,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生气的办法,并将办法画下来,有些幼儿能想出 10 余种办法,远远超过绘本本身的内容,并且分享的积极性很高。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也是模仿形成的过程。
2 幼儿园生命教育中绘本阅读存在问题
2.1 对“生命”的解读有一定困难
生命,一个庄重严肃、亘古不变却又经久不衰的话题。西方大哲学家叔本华对生命的看法则更为悲观,他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由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更一个痛苦的过程,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欲求。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就更加深刻,也更加困惑。幼儿教师对生命内涵理解的片面解读除了受到文化环境、自身经历的影响外,还由于“生命”本身带有的哲学属性难以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2.2 幼儿园对绘本的重视程度不高
通过研究者观察与访谈发现,幼儿园虽然比较重视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每周组织幼儿借书回家亲子共读并做读书笔记,但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次数比较少。访谈中一位教师也坦诚的说到:“我们幼儿园的绘本课程本身也比较少。”绘本资源与种类有限,虽然每个班都有图书角,但是图书角的图书磨损都比较严重,精装版的绘本不超过10本。在区域活动时,基本没有幼儿挑选图书区。教师对绘本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也比较困惑,可见平时开展绘本教学与教研的次数都比较缺乏。
2.3 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心有胆怯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禁忌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对死亡的看法不仅是畏惧、是胆怯,甚至可以说是惊悚的。
尤其对成人来说,对死亡的畏惧更甚于幼儿。在挑选绘本时,研究者也发现很多教师会下意识的回避死亡教育主题绘本。在后期的访谈中,多数教师在面对死亡教育绘本时,不知该如何组织教学,对于讲解的深浅程度不知该如何把握,并且建议如果幼儿园开设此类课程时,最好由专门的教师来进行。也有教师坦然的承认,在开展死亡教育活动前,自己已经心有胆怯,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去提问和引导,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表示以后可能不太愿意继续尝试此类绘本的教学。
3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策略
3.1 重视绘本研究,正确解读生命
幼儿园的重视是发展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直接推动力,也是教师将绘本教学理论融汇到实践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对绘本内容进行研究,将生命教育渗入课堂中。例如,《小威向前冲》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从何来 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宝宝的由来。一是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画面内容,大胆讲述的能力。二是寻找并学习表述自己和爸爸、妈妈之前相像的地方,体验亲情。
《小威向前冲》用童话一样的语言清楚的讲述了精子、卵子、受精、遗传的过程,把成人认为比较羞涩的一件事讲的充满了童趣,本书以儿童的视角,用幼儿的思维来回应幼儿的疑问,将“我”从何而来这件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另外,幼儿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合作、本园与他园绘本教学小组的交流。
3.2 贯穿生命教育,提高幼师的知识素养
重视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幼儿教学设计要贯穿生命教育,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实践联系起来,打破教师的理论体系与课程开发实践体系脱节的现象。举个例子,例如,《再见了,艾玛奶奶》这本绘本,故事较长且画面比较压抑,为了能让幼儿更容易进入到故事里,教师可以插入一段安静的轻音乐。其次,要不断完善幼儿园的培训机制。全园教职工人人参与,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生命素养和能力。根据培训的需要邀请各行专家为教职工开展培训,亦可征求教职工意愿,围绕培训内容开展民意调查,幼儿园可以根据教师需求选择相关内容,使培训能落到实处。
3.3 促进家庭讨论,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家庭,作为个体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教育场域,对个体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社交手段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通过亲子共读绘本、饲养动植物等多种方式,陪伴和引导幼儿对生命的思考和观察。例如,在绘本活动《爷爷变成了幽灵》中,教师留下一个小任务,让幼儿回家向爸爸妈妈讲述绘本故事,并且讨论爷爷为什么会变成幽灵。过后很多家长反馈这样的活动非常必要,孩子回家后会问“人为什么死”,“人是从哪里来的”或者“为什么会有鬼”,“鬼是什么”等让成人觉得无法回答的问题。通过这次绘本故事的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绘本内容,减轻了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心和对“鬼”的恐惧心理,也让家长有一次关于生命教育的提升,在未来面对幼儿的此类问题时,不在束手无策。幼儿教师也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将幼儿生命教育课程从园所教育迁移至家庭教育中,提升幼儿生命教育教学效果。
4 结论
总之,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幼儿行为的转变,需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内化,一日生活皆教育。教师应当抓住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对幼儿进行及时教育,结合
实际,幼儿可以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幼儿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之中,感受、触摸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更加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代婕.利用绘本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11):183-184.
[2]戴艳弟.如何有效实施幼儿生命教育中的绘本教研[J].学周刊,2018(11):179-180.
[3]丁向颖.英国“比比和朋友”课程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9):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