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由于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和幼儿使用材料的随意性,使整理工作量大。通过观察、分析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整理现状,从幼儿、教师、家长三个角度来改善幼儿自主整理的习惯,提高自主整理的能力,从而提升游戏的品质。
【关键词】中班幼儿 区域活动 整理能力 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越来越倡导“自主”,当把活动的自主权归还给孩子时,幼儿能身体力行地真正成为教室的主人吗?室内区域材料真得越多越好吗?幼儿真得能在“自主”中有所获得吗?
一、分析案例,发现问题。
案例一:一种游戏至少需要两种以上材料支撑,当整理音乐响起,幼儿表现各异——整理自己的材料或直接搬椅子坐好或继续游戏或收着收着又玩起来了......留心查看,会发现签字笔的盖子不见了,泥工板的摆放位置杂乱,一格放置区域叠了几个材料筐等。
1.幼儿自主整理的意识淡薄。
案例中幼儿的整理表现,老师日复一日的语言提示,都显得颇为无力,整理工作往往由老师亲力亲为或请值日生来帮忙。
2.幼儿自主整理的能力、耐心不足。
幼儿对整理方法的已有经验不足,以致于整理过程中效率很慢。一部分幼儿在收拾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幼儿已经坐好或在进行生活活动了,会随意堆积材料。
3.幼儿对材料的放置区域不明确。
整理过程中,不时有幼儿询问放置地点。有时候即使告知幼儿在哪个活动区,幼儿还是不能找到相应材料筐。
案例二:材料垒高、推倒的简单建构,同伴间的玩具投掷,个别幼儿的跑跳撞击,使得材料满地洒落......幼儿玩蘑菇丁、拼拼图时,看见同桌在玩气球,就被吸引过去。当美食区的操作桌放不下玩具,幼儿会转移到其他区域游戏。
4.区域收纳空间有限,材料小且杂。
区域活动中,大件材料整理较快,但小件材料整理需要耐心和对归置处心中有数,才能有效收纳。
5.游戏玩法单一。
幼儿一般在游戏前不太清楚“今天自己要玩什么?”,常常会把材料拿出来一一陈列,随意游戏。
6.幼儿不珍惜区域材料。
区域材料一般是购买、收集和教师制作而来,在幼儿的观念里,破了就不玩,没了就玩其他的。可见,幼儿缺乏主人翁意识,对这些现成的材料没有珍爱之情。
7.材料归置不及时。
游戏的自主性,让幼儿可以一次选取多种材料组合玩。但幼儿兴趣转换时,若不及时收纳,材料占空间且易散落,后续分类整理麻烦且易忘记放在哪个区间。
8.游戏场地随意化。
当规定场地满员时,幼儿随意去其他区域游戏,使各区域材料容易混合并放错位置。
二、研究策略,改变现状。
(一)幼儿
1.制定活动规则,激发幼儿主人翁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幼儿随意、不当的行为增加了整理的难度,降低了自主活动的意义。那如何制定班规,怎样的方式才有效呢?
(1)场景再现,集体讨论。
教师就发现的问题,与幼儿讨论,制定出“主材料为哪个区域就在哪个区域游戏、教室内禁止追逐打闹、在换游戏时应把前一个活动材料整理好”等规则。
(2)自制玩具,学会爱护。
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材料的收集、制作中,使之体会玩具的来之不易;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学会爱护材料。
2.制定区域活动计划,丰富游戏玩法。
(1)计划引领,有效活动。
为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教师应引导幼儿设计区域活动计划表,包括明天准备在哪个区域游戏、玩什么、需要哪些材料、怎么玩等。
(2)经验分享,一物多玩。
在幼儿的自由探索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肯定幼儿自发形成的各种玩法。在区域活动评价环节,可请代表性幼儿进行玩法解说,丰富其他幼儿的已有经验。
3.树立典型榜样,提高幼儿自我整理的意识。
(1)设立“整理小达人”“整理小帮手”称号。
对一周内整理习惯最好的幼儿授予“整理小达人”称号,对热心帮助他人整理的幼儿授予“整理小帮手”称号。
(2)设置“小小监督员”岗位。
教师可在每个区域设置一名监督员,让孩子们轮流排班。晨间活动结束后,由监督员对区域材料进行检查,通过表征的形式记录,在谈话环节进行点评。
(二)教师
1.筛选区域材料,提示摆放位置。
(1)按需投放,有的放矢。
教师细心观察幼儿活动,对一些长期不使用的材料,进行断舍离;对不适用的游戏材料,及时调整。合理使用材料、空间,促进游戏有序、深入开展。
(2)色标管理,方便收纳。
在每个区域贴上相应材料图片,便于幼儿一一对应摆放。颜色配对、区块划分,区域材料摆放位置的目录图,都是不错的方法。
2.多形式辅助,提高幼儿自主整理的能力。
(1)保证时长,培养耐心。
舒缓的音乐使人安静舒畅,降低急躁的情绪。在保留整理音乐播放的同时,要合理计算大部分幼儿整理所需时间,避免幼儿因为时间来不及而胡乱收纳。
(2)交流方法,提高效率。
分享日本幼儿的整理视频或其他热门收纳影片、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丰富幼儿有效整理的技能,增强可以自我整理的自信心。
3.教师以身做则,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平时做到办公桌整洁,个人物品归置有序,脱下来的外套折叠摆放,相信幼儿会在观察中模仿,在重复中养成良好习惯。
(三)家长
1.引起重视,树立榜样。
家长多途径了解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和途径。尽可能多地提供整理的机会。同时,家长要严以律己,发挥榜样作用。
2.不断强化,使之内化。
良好的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及时得到强化,有助于孩子形成永久的好习惯。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坚持整理,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心软、不妥协。
3.及时沟通,合力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若发现个别疑难问题,可及时咨询班级老师,共商对策;家园联系、互通有无、巩固加深,最大限度促进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
三、梳理成效,总结反思。
对幼儿而言,学会整理,有助于形成整洁、有序等良好习惯,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在习惯养成中培养责任感和专注心,在整理中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对集体而言,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可以使环境保持整洁,减轻教师、家长整理负担。
幼儿各方面能力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幼儿在提高自主整理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自己的表征、评价、设计、表达能力。如何让区域活动计划表更具有效性,如何让游戏玩法具有层次性,在后续还需再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丽.提升中班幼儿自主整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才智创新教育,2019(183)
[2]袁晓飞.浅谈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J]幼教天地,2018(1052)
[3]邵杭芳.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3(05)
[4] 吴云霞.日本班里的“五常法”管理 [J]. 幼儿教育 ,2001(Z1).
[5] 纪亚梅.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2)
[6]马琳琳.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尝试[J]甘肃教育,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