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张炳欢
[导读]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学习教材文化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学做人,会做人”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学习教材文化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学做人,会做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本文通过对初中阶段德育渗透工作意义分析,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工作现状,依托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要求,提出改善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引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它不仅能够拓宽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深度及知识承载量,更能优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而提高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强调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初中阶段德育渗透工作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岔路口”,其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初中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更要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塑造优秀的学生个人魅力。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在课堂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强化学生德育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现代化教育改革浪潮中,强调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教育,完善德育渗透工作,逐渐成为初中教学课堂目标。初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工作,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工作现状
        初中语文教材的理解难度较低,但教学内容多样化,且其中蕴藏着多样化的人生道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功能。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注重语文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语文内涵的领悟,使得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逐渐沦为空谈。部分教师作为小学生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引导者,若其自身道德意识不强,将难以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水平低的现象,弱化了教师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得德育工作与学生认知相背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给为学生的德育培养造成阻碍[1]。
三、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索
(一)明确德育工作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讲解,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探讨,深入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虽然经过课改后,初中语文教材大纲中增添了关于德育的教学内容,但束缚于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观念影响,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难免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感受,无法引起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不仅要求教师深度挖掘教材课本中的内容,更应在导入环节找准德育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应用于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为学生解放课堂时间,及时革新教育“理念”,提供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强调德育渗透工作的自我思考。模拟环节要贴近课本文章,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文化基础,提高学生德育渗透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背影》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德育重点,从“买橘子”这一事件入手,探讨朱自清先生对于父亲给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父爱的关怀和细腻。

语文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时,要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到学生未来考入大学后家长送子的心情,渗透感恩教育,牢记父母的恩情,以及自己所背负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家庭任务,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沏一杯茶,并由家长进行拍照摄像,上传到家长群众进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明白家长的不易,更能培养其感恩之情,优化家庭关系。
(二)构建德育渗透体系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品格修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初中语文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与学生德育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实现语文教学实践中德育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构建德育渗透体系,合理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可行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周敦颐《爱莲说》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前为学生播放莲花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中,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并通过观察图片了解莲花的特点。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如“莲、菊、牡丹各自有什么特点呢?”“莲花身上都具备哪些品质?”“作者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又写了菊和牡丹,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通过这些巧妙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明确作者笔下莲花身上所具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教师在完成基本知识讲解后,增设小组探究环节,提出“结合生活实例谈一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此类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以“知识教学+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实现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渗透。
(三)强调德育渗透实践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时,教师不仅要将侧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任务前,为学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前实践活动,以充满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德育渗透的实际感受。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德育教育时机,实现在语文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教学效果。
        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端,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行为习惯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知识文化教育,更要在生活中起到表率作用,用严格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道德榜样。通过适当的课外实践,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达到德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博物馆、图书馆一日游”活动,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进行更高效的德育教育。
        结论: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探讨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贯彻“德智结合”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质量。在教学环节要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培养,将课堂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学习范围,丰富教学手段,展现语文文化魅力的同时,完成学生德育教学工作,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风.根植于现实生活,定位于能说会写——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J].新教师,2019(08):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