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杨伯华
[导读] 语感,是学生语言学习中重要构成内容
        摘要:语感,是学生语言学习中重要构成内容。为此,文章以小学语文为例,着重通过培养方式、培养视角等方面,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以达到明晰教学要点,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小学生;语感培养

引言:母语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基础,也是学生认知趋向引导、语言体系逐步完善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语言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推升。而阅读部分,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分支,教师授课期间做好此部分教学语感培养策略的有机串联,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助推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它是学生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的主要方式[1]。结合我国新课改相关标准,可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分为基础语言知识积累、造词/用句分析,以及语言情感体验三部分。基于当前螺旋上升式的课程安排,可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归纳为:(1)语言识别与感知能力。即,在拼音、汉字认知的同时,能够感知汉字的基本特征;(2)语言感知运用。即,汉字、词语等组合在一起后,在运用过程中更深层的探究小学语文学习效果。(3)情感升华。即,学生在整篇文章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与体验。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来说,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都在运用不同的教育活动,对语文阅读的内容进行培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语感培养问题
(一)教师对其重视度不同
        语感培养,是贯穿于语言学科始终的教学内容,虽然它是以一种抽象的形态存在,但不容教师忽视。而在实际教学期间,部分教师往往认为语感作为一种附加性因素,其存在与否并不能起到影响作用,这是典型的语言错误倾向[2]。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小学语文阅读中主要是简单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初步体验,涉及不到语感,这是对于学科教育目标浅层认识的体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学科教育认识层面的偏失,将直接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性降低。
(二)语感培养方式呆板
        语文知识本身就存在着知识体系庞大、分支多样的特征,它们之间甚至可以运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而语文阅读,是将这些单一的知识体系都串联为一个整体,其学习难度势必也会增加一个高度。小学生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们对于语言中所描述的情感、场景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教师直接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强行进行语感模式的套用,学生不但很难理课文中的内容,久而久之也容易陷入学习困难的状态,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可想而知了。
(三)学生主体地位未体现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语感培养活动顺向牵引式实施的状况。一方面,部分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培养活动实施期间,很容易出现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授课趋向。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期间,部分教师过多的侧重于“语感”这一概念,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工作实施的效果,也容易产生“避重就轻”的课堂问题,继而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出来。
(四)语言培养存在局限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一种动态化的语言运用与交流方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应持续性保持语言交流中的经验总结和积累。但从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而言,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将语感的培养局限于书本知识之内,而没有将语文阅读的范围进行拓展延伸,继而也就出现了学生语感培养层面局限性的问题类。同时,语文阅读中的语感培养,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进行逐步完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篇课文之中。但当前小学教师在阅读中的语感培养,往往是以后者居多。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语感培养空间层面的掌控不到位,就会直接导致语言应用层面的缺失,而过于局限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对于初步进行语感积累的小学生而言,始终是弊大于利的发展态势。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结合以上问题,可将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归纳为:
(一)语言认知层面的调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虽然受到学生阶段性成长阶段特征的影响,存在着语言感知、学习能力层面的干扰,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有感培养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师相反,教师结合技能相关知识,应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做好授课理念正确引导。
        比如,某针对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问题,主要是从调节认知教学认知层面进行调节:(1)教师在课程知识前期设计期间,就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语感培养作为其内容中的一部分,进而进行了课堂中语感体会、训练等系列活动的安排。(2)为了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与基础知识学习很好地衔接起来,教师在深度研读了“新课改文件”的基础上,重新结合学科教学知识,进行语感培养活动氛围“初始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升华阶段”四个部分安排。(3)教师将语文阅读中语感培养作为一种实践途径,逐步将汉字意义理解、词汇语言,以及口语表达等方面内容穿插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期间,教师一方面注重对于语文阅读中的知识引导,一方面在于做好语感系列内容的融合,两者有机统一,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二)语感培养方式灵活调整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期间,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规避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形式两个方面的禁锢,逐步进行语感培养,也需要在教学方式的运用层面进行研究。

其一,教师应注重续小学生自身能力和教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合理地进行教学模式调节,克服框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问题。其二,小学语文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科教育活动中教育知识与结构之间的关联,做好教学方式的灵活串联。
        比如,教师进课堂授课过程中,为确保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活动有序实施,教师以《落花生》为例,阅读中语感培养活动安排如下:(1)教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分别对“花生”植物形象进行了描绘,揭晓谜底时,还采用动态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花生生长过程的描绘。(2)新课讲授期间,教师首先将课文以视听诵读的形式进行播放,并要求学生跟随进行默读并对其中的词语和生字进行标注。初步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3)课文精细讲解时,教师又通过“父亲和我对话过程中针对“花生”有哪些描述?”等问题进行引导性阅读内容分析,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将答案句子读出来,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4)针对学生课文中每一个段落部分阅读、分析、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再次总结性的进行内容引导,最终实现学科知识中语感与情感相互升华的效果。
        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分别运用了语言直观、图像直观的方式进行语感的初步培养,再通过口语阅读,问题引导式分析对学生的语感进行提升,最后将语感与故事中的情感思想表达串联起来。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开展,授课过程实现了多重语感培养方法灵活运用,同时也规避了传统语文阅读中语感培养框架的问题。
(三)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感培养,是学生的内在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学习形态引导,就可以达到汉语语感提升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牵着鼻子走”的培养方式,而是要让学生在趣味性体验、感知的过程中进行语感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才有意义。同时,语文课堂中的语感培养,应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感知过程,而不是针对语感培养目标,刻意的要求学生达到某种标准。为此,规避过于看重教学效果的教学状态,也是凸显学生想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要点。
        具体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其系列教学活动安排中,就主要是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凸显方面进行分析。以《慈母深情》为代表:(1)教师请学生先小组内进行课文互动阅读,并结合课后生字表进行标音。(2)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描述,并请学生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慈母”的?并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课文初步分段。(3)课文精细讲解过程中,教师提出“请结合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对作者课文中所描绘的‘母爱’进行理解,并说一说,为什么作者在课文中以‘慈’和‘深’两个字,对母亲的形象进行刻画?”此时,学生就会沿着教师提供的思路,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寻找对应的答案。(4)当教师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时,除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正误,还需要着重从阅读的情感体会、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能力培养;(5)教师还在课堂中设计了情景角色表演环节,组织学生对“母亲与‘我’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描绘”部分进行表演。学生既可以按照课文中的原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又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概括创新,这些都能够实现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安排过程中,无论是从前期的阅读内容整体感知,还是课文内容的具体分析,都着重体现了在课堂学习期间语感培养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同时,教师课堂中的语感培养期间,有序地进行语言培养方式的分析,注重课堂趣味性保留和语感培养互动之间的有序性衔接,其过程也是学生语言感知的有效方式。
(四)语感培养的延伸性开发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培养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做好语言培养环境的多层次设计与把握,是确保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条件。其一,教师应在课堂阅读教学时,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语感体系,降低对教师等外部环境的依赖,这样方可实现语感的内化式提升。其二,课堂中的阅读教学需要与课后学习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活动能够持续性的延伸。
        比如,教师以《四季的美》课文为例,将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延伸教学活动要点归纳为:(1)课堂中教师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对课文整体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然后通过视听设备欣赏等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读物阅读时的情感表达进行体会;(2)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围绕“四季的美丽都有哪些体现?”这一核心问题,多次向学生进行提问,请学生小组内合作给予“课文中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美进行分析”,继而对四季描绘重点段落进行内容教学;(3)最后,教师运用“四季的美丽,美如……”为话题,请学生再次通读课文,并运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口语表达,抒发课文学习后的情感。(4)课后作业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本节课程中的学习规律,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模仿性学习,从而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语感培养的延伸性开发时,注重言语培养与因素综合分析之间的有机承接,逐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效化的语感打造方式,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关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分析,是学科教育方式实践不断升级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等语言认知层面的调节、语感培养方式灵活调整、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语感培养的延伸性开发等方面,探究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母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马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J].华夏教师,2020(15):62-63.
[2]李焕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求知导刊,2020(03):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