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吴莉莉
[导读] 伴随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
        摘要:伴随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幼儿课程是幼儿学前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游戏则为幼儿课程教学的基本活动,更是幼儿课程领域值得重点研究的内容。在《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内容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游戏组织中,依然存在游戏设置不合理、幼儿发展不均衡、活动组织不科学的问题。制约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幼儿园活动实践出发,谈一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组织策略
一、引言
        一直以来,幼儿教育都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对象,中国教育报曾经在报道中大力推崇幼儿“在玩中学”的理念,自此在幼儿教育中倡导“游戏”教学的理念成为了趋势。最早将游戏与幼儿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者是福禄贝尔,在研究中发现了引导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发现幼儿能够通过游戏既可以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又可以发展运动技能,用游戏帮助幼儿建立基础的学习动机,以此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这种课程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并不是让幼儿自由自在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是将游戏当做课程,由教师来设计游戏主题,让幼儿在教师预期的活动中进行游戏,本质上还是一种教学。然而在实践中,幼儿园课程游戏却常常存在设置不合理、活动不科学的问题,没能充分体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的优越性,因此本文将展开探讨。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概念及教育意义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相关概念
        幼儿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其也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幼儿能够通过集体活动,在园内自由释放活泼天性。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再强调幼儿对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味附和,而是注重幼儿在身体力行中主动探索世界、在集体游戏活动中锻炼、在社会游戏中学习,从而协调身心发展的课程。因此,在游戏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老师不能采取强制性灌输的方式,应该采取引导策略,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感悟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特点在于,实施前提是对幼儿意愿的充分尊重,不断发挥游戏的趣味性、社会性价值,让其在游戏中展示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假象的故事情境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2.游戏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曾说:“游戏是推动幼儿交往的窗口,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可见,我国教育学界对幼儿游戏的认可。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游戏化课程可以有效丰富当前学前教育的活动方式,幼儿园的幼儿一般处于3-6岁之间,处于大脑发育、思维完善的黄金时期,在教育意义上,这时期如果有效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游戏活动,能够协调幼儿的动手实践、感觉统合等多方面能力。而且,在游戏中,幼儿还可以接触广泛的社会知识,学习社会规则,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幼儿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在幼儿游戏合作的过程中,其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是一个集体,游戏即为社会的缩影,幼儿在游戏里学会领会他人的意识,从而在与其他幼儿交往过程中提升综合技能。(2)游戏课程能够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幼儿在参与游戏化过程中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细小的问题都在不断考验着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头脑运转、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思维提升。(3)游戏化课程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游戏即为社会进步的产物,幼儿在社会化活动中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世界,用幼儿独特的方式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处理等问题,以此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组织策略
        笔者结合幼儿游戏化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课程游戏化组织策略:
1.设计简明的游戏规则
        设计简洁明确的游戏规则,会更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把握,在具体实施上也更加便于幼儿接受,还能促进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行完善游戏规则,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比如,在“快乐交朋友”的游戏中,老师原本的活动是:活动开始前老师先带着班上的小朋友去串班,然后引导两个班的幼儿在《找朋友》的音乐中交朋友,用儿歌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在该阶段,活动的难点在于幼儿之间建立友谊,从准备来看,这项活动没能考虑幼儿个性,规则不够明晰。经过研究探讨,发现游戏的重点是创设引导幼儿主动交友的活动情境,并且让幼儿在安全感的体验中主动交往,因此,可以采用合作游戏的方式,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拼图(正面有图案、背面有数字序号),让幼儿去寻找拿着相邻图案的朋友,完成拼图,幼儿可以根据背后的数字提示来寻找伙伴,并邀请伙伴一起参加游戏,通过明确游戏规则、降低游戏难度的方式,幼儿能够在选择范围内相互合作,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将游戏活动放在讨论前面
        将游戏活动放在讨论前面,可以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游戏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游戏环节是放在讨论之后的,而将游戏活动环节放在讨论之前,可以有效提高幼儿认知能力,让其经过活动能更好的总结经验。比如,在一次“猜猜我是谁”的活动中,规则是让一个幼儿站在教室中间,用布蒙住他的眼睛,然后让其他小朋友围住他随着音乐转圈,当音乐停下来时,面对蒙眼小朋友的孩子要走到他面前,猜猜他是谁。该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然而在实施中虽然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很快就有些幼儿控制不住的告诉答案,或者发生拥挤、推搡行为。经过对活动的分析发现,尽管之前讲诉了规则,但是幼儿本身并没有听进去,因此可以将游戏前置的方法,让幼儿先玩游戏,然后问活动中担任不同角色的幼儿什么感受,引导其对自身行为进行判断,最后认识规则的重要性,经过游戏活动前置,幼儿更好的懂得了破坏规则的后果,懂得了遵守游戏规则带来愉快体验。
3.有目的设计争执环节
    在游戏环节中有目的的设置争执环节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容易出现常见的归属感、交往、学习规则等多方面难题,因此,幼师可以有目的的设置与“正面说教”相反的争执环节,让幼儿在微小的挫折中习得逆境中的应对措施,比如,幼儿常见的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在幼儿园里,一些幼儿会有意无意的攻击他人,比如咬人、推人现象,而面对这些情境,幼儿会欠缺应对措施,多半采用大声哭泣、互相攻击的行为,对此,可以采取有意识的设计争执的环节,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比如,在设计游戏“勇闯冒险岛”时,活动目标是让冲突通过主动道歉、讲道理、寻找帮助等方式解决,引导幼儿主动承认错误,学会宽容他人过失。游戏设计为将一系列器材排在一起,然后让幼儿排队通过这些器材,幼师可以在一旁观察,果然,游戏进行到一半,一些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与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发生了冲突,出现了攻击行为,这时,幼师做好积极引导,让攻击他人的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被攻击的幼儿主动道歉,通过有意识的设计争执环节,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与规则意识。
小结
    综上所述,幼儿游戏能够有效丰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然而在游戏化课程设置上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对此,幼师要加强对游戏活动的组织,采取多种策略,保障游戏化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斌.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游戏化实施的行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曹玉芳.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20(04):128.
[3]陈佳黎.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