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王会平
[导读] 伴随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初中班主任重视学生素质培养。
摘要:伴随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初中班主任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证明,沿用传统德育方法不能满足新教改的要求,从而导致德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想扭转局面,需要寻求突破。初中班主任要具有转化意识,懂得将多种教育手段联合使用。基于此,本文从德育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几点转化与结合策略,旨在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教学;初中生;转化策略;结合策略

前言
初中是学生品行塑造的关键时期,能否塑造成功取决于德育教学水平。如果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学,就可影响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从而助推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班主任未认识到德育教学的价值,也没有积极创新德育方法,以此提高德育水平。本文对当下德育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初中德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些年市场经济逐渐放开,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国家或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功底,还要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有必要加强德育教育。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先头兵,其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德育质量,需要班主任不断更新教育手段,并采取辅助方法,以求德育具备更高水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德育教学现状与预期有一定的出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很多班主任以成绩评判优劣。中考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道难关,为了让学生顺利渡过,班主任采取题海战术,以求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在如此高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也失去了一定自由。这种方法无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甚至会出现学生由于不堪重负而变得郁郁寡欢。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阻,同时让德育教学功能尽失。
其二,德育管理机制缺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已有一些年头,但仍有学校提不起重视。意识的缺失会让配套制度建设迟缓,正是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才会让一部分班主任出现懒散行为。班主任如此作为,无法让德育教学发挥应有功效,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塑造,还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其三,德育教育力量薄弱。德育教育并非班主任一人之责,家庭与社会同样是教育主体。当前一些家长认为将孩子交给学校,自己不需要担负教育职责,显然这种观念有失偏颇。此外,学校并非德育工作的唯一场所,社会也具备同样的功效。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助其成长。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转化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班主任要摒弃以成绩评优劣的观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全面了解学生。通过综合考量后给出正确评价。每位初中生身上都存在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发掘,并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其次,班主任要懂得换位思考。以往教学中班主任都是站在自身立场思考问题,这样就无法准确找到问题成因,导致教学策略的针对性不足。倘若班主任懂得站在学生立场来看待问题,那么就能发展问题的本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班主任要具备放权意识,逐渐将班级管理的权利转移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具备双重身份,在学生开展管理活动时,会下意识的约束自身行为。
(二)转变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就好比戒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班主任的日常行为更加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主体,班主任也需被教育。学校通过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全面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培养内容不仅包括先进德育理念与方法,还包括德育实操经验、职业素养等。培养方式要多样化,不仅需要广邀专家学者莅临指导,还要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通过一系列举措,班主任对德育教学的认知加深,教学水平也会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实战能力,学校以德育为主题,组织各类活动。


(三)联合多方力量
我国正值经济转型期,需要很多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扩大教学队伍,将德育教学推向更高层次。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高度联系,在循循诱导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并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准。通过有效沟通,实时掌控学生的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学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优化,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氛围。比如整治网吧、清除社会不良人员。此外,班主任要想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还需要广布眼线,班干部、学生都可随时向班主任报告情况。班主任将问题汇总,对于共性问题可放在班级群中讨论,对于个性问题要私下沟通。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下,学生势必能健康成长。
三、初中德育教学的结合策略
(一)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说教是当前采用最多的教育手段,属于直接教育。实践证明,直接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班主任懂得利用间接方法,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认识到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当学生知识储备比较少的时候使用直接教育,给学生树立规矩。当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时,学生的眼界较为开阔,并形成一定的认知观,此时不适宜采用直接说教,而是采取间接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学生的抵触情绪较低,有助于学生言行的规范。
(二)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传统教学中,很多班主任会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为提升德育质量,班主任要采取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策略,以此推动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比方说,班主任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先将活动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以此让学生有个具体的印象,并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在活动进行中班主任要严格把控活动进程,确保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的纪律意识增强,合作精神也会形成,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品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单纯的依靠理论教育无法完成德育目标,因此需要班主任借助实践教育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理论与实践互补中完成的教学目标。试想一下,班主任仅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能听进多少?又能掌握多少?比方说,班主任告诉学生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帮助,并列举出一些实例,然而这些并不能让学生信服。那么就需要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感知。学生通过运动,不仅收获快乐,还能增强体质,比如学校的校运会,在体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更重要的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以及合作的价值。此外,班主任可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找出不文明行为。这种现场教育的方式更能让学生信服,从而让德育内容根植在每位学生的内心,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反省与模仿相结合
初中生会下意识的模仿,而班主任与家长正是其模仿对象。这就需要班主任将自我反省与模仿相融合,利用榜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常人所说“以身作侧”,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表率,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最好的榜样,。比如见到地上有垃圾时,班主任将垃圾捡起,并放入对应垃圾箱。通过此举影响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精神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当学生遇到同样情况时,也会做出正确反应。班主任要将学生的这个特点告知家长,让家长也规范自身行为,尤其是许下承诺,一定要兑现,以此提高自身形象。班主任还要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学生,引导学生反省,以实现自我完善。
四、总结
为了学生的良性发展,需要提升德育教学水平。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主任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参与教育体制改革中,并联合多方力量,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同时,通过多举措并举,让德育手段更有成效,以推动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殷卉.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略谈[J].学周刊,2018
[2]刘丹兰.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方法初探[J].才智,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