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在培养社会合格人才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高消耗、低效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一、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在工作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德育经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或出色人才,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德育教育痕迹还较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高消耗、低效益”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其主要特征是追求形式,忽视实效,而要改变这些现象,不是短时期所能做到的,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1、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和德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德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学校德育的感召力不如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渗透力,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作用不如社会侵蚀影响。出现了“5+2=0”效应(学生每周在校五天所受教育,被二天放假受影响抵消)。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同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一时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落后腐朽的东西也乘机而入,如尔虞我诈、弄虚作假作风等污染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全民”经商热的出现,客观滋长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偷税漏税、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这种社会的腐败现象,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贯穿力影响了校园里的童心。因此,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以迷惘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和人生,这也是学校德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的反差。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我们的家教大致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分数型。不少家长受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为升学、做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只注重分数,重智轻德,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有的教孩子认字,让孩子背课文,给孩子讲解练习题,帮孩子写作文,有的请家庭教师,或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的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参考资料,竞赛题,不管质量如何,不知孩子是否看得过来,更不管价钱多昂贵,一律都买,就连价格昂贵的钢琴、学习机也源源不断地送到学生手中。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则问之过少,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另一种是溺爱型,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一个家庭中往往是二个或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似乎自己是天然的被侍候者。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学校教师感到德育的实效性难以体现,教育宗旨难以实现。
3、学校德育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的反差。学校德育工作面对变化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第一是德育目标的设立,突出表现为“两多两少”,空洞的大道理多、具体实用、操作性强学生易于内化的少,陈旧呆板的多,既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切合中小学生实际和身心特点的少。第二是德育的方式方法,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小学生德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探索相应对策,通过改革,使德育工作走出困境。
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一)创新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规范德育管理,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创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
1、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就是明确全校教职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
2、建立“三位一体”育人制度
学生的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意识,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育人。
3、坚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形成班级和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直面社会现实,严防德育内容的空洞性和单调性,开展一些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英雄的感人事迹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可以请人们公认的道德模范来校做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聘请公安部门的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四)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方法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往德育工作方法单调、形式化比较突出,特别是德育过程没有遵循生活化原则,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脱节,制约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在遵循生活化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德育资源,做到课堂渗透有新意、课外活动有新路,关注学生真实全面的学校生活,充分利用德育机会,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1、创新班队活动
改变传统的班队活动课,使之不再只是班主任训话和班级工作安排课。让班队活动课成为学生辩论、演讲、研讨、交流的场所,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
2、创新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征的德育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爱心积累活动,让学生以班为单位收集校园内的各种垃圾,交学生会统一组织出售,将所得款项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德育活动。
3、开设校外德育课堂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看守所、烈士陵园、雷锋纪念馆等德育基地参观体验。同时,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上街头,清理社区卫生、宣讲“爱卫”等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
4、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应改变近年来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制度唯一执行者的局面,变学生接受管理为自主管理,把班级管理的权利交给学生,突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总之,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在德育实践和创新中不断地丰富其内涵。
作者简介:
孙艳,女,1976年出生,汉族,籍贯:湖南宁乡,本科学历,单位宁乡市玉潭街道实验小学,邮编410600,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