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德育管理体系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高志翔
[导读] 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摘要: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管理者应牢固树立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构和完善主体性德育傍理体系,延伸稳育管理的工作线路,鼓质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之中,提高中学德育管理水平,增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柱。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中国自孔子开始便以培养“贤者、君子”为目的来教书育人,新中国建立后,各届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德育教育工作。五常市各个城镇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仔细筹划和实施,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体系和制度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新时期中学教学中德育管理的功能
(一)契合素质教育要求
        开展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劳动观念教育、人生观教育和审美观念教育,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德”“智”兼备的优秀青年。在新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学德育管理,契合素质教育要求,应引导中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主动落实德育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
(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个人意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舆论影响下抱有远大的理想、志向,渴望在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思维能力让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变得困难,容易因外界干扰而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在自我期待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中,部分中学生无法调节心理压力,负面情绪激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德育管理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开展情感教育,从细节着手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德育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德育管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疏导,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中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理念不正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中学普遍将德育管理视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德育管理的实际效果仍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将德育课当成负担,存在明显的排斥情绪。学生本位是中学德育管理的首要原则,所有教学行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但我国多数中学的德育教学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学计划表面上事无巨细,实际上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成人教育”变成“圣人教育”,意味着学校在指导学生认识、评价道德现象,构建道德体系的同时,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道德、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
(二)德育内容不完整
学校德育涵盖诸多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审美等,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和亲身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中学德育管理就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目标可实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弘扬高尚品德的同时强调日常的言行举止规范教育。我对几所中学进行考察后发现,德育内容不完整是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当前中学思想道德课本的内容以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为主,强调社会性的约束机制,设置的目标过于理想化,对中学生来说显然是“可望不可即”的。中学思德教师在讲课时奉课本为圭臬,没有搭配自己收集的材料、案例,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三)德育方法不科学
        管理方法影响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由于部分中学的德育师资力量有限,班主任要兼任德育教师,工作负担重,所以不愿意在德育管理上花费精力。除此以外,中学德育管理中普遍存在“唯校本论”,将思想道德教育局限在学校内部,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被动、消极。德育管理不应画地为牢,德育与智育存在交叉,然而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常常以封闭的状态展开,没有挖掘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片面地用“德育”谈“德育”,使得学生空有知识,却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中学教学中德育管理的方法
(一)因校制宜,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中学生的德育管理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合作,其中学校作为德育管理的主要阵地,应立足发展战略和办学方针,因校制宜,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让德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建立德育资源共享平台,每位德育工作者可以自行选择、下载和运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从本校的实际和优势出发,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着力点,让德育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德育管理工作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可依托学校现状开发、实施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德育活动,打造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校园德育管理品牌。
(二)重视反馈,健全评价体系
要实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目标,就要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评价体系,让及时有效的反馈成为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常态。德育管理的重点是保障教学活动质量,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节点是制度,只有“教”、没有“评”的教学活动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对此应设立包含自评和他评的德育评价体系,在期中和期末让学生为德育教师的工作打分并说明理由,同时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批评。学生和教师相互约束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双方审视自己,一方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让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为学生做出榜样;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优质榜样学习,自觉改正不良思想观念和坏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方法
        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让遥不可及的“圣人”教育重新回归学生视野,变成他们愿意且可以实现的目标。首先,要坚持因材施教、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从差异出发制定管理方略,“学”和“做”相结合,以此为学生提供和谐发展的空间。其次,应在德育课堂中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课外阅读、田野调查等途径获取资料,将高大上的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日常行为规范,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用柔性管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中学德育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动态发展性。新时期的中学德育管理要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从理念、制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民主、灵活、轻松的方法开展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邓超.德育管理化倾向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100—104.
[2]王斌刚.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三个提升[J].教学与管理,2016(10):20—22.
[3]张新兰.关于中学德育管理的研究文献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5):194+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