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迎来新的机遇。结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原生态、民族性、传承性等特征,依托渗透融合、重组融合、交叉融合、延伸融合等发展模式,探索契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路径
0.引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传统体育项目,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这些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各族民众身心愉悦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传播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如下特征:
其一,原生态特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拥有突出的原生态特征。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少,得以能够保持相对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原生态特征。同时,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是民众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及宗教祭祀等活动中产生、发展,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征[1]。
其二,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性特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在民族的发展中所积累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特点不同,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学和舞蹈等多样化要素,是不同的文化特征的呈现[2]。黔东南世居的不同民族,其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各不相同,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化的特点。如苗族、侗族地区盛行的斗牛习俗、苗族地区的划龙舟习俗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其三,传承性特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特征。有的传统体育文化是该民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是在军事战争扩展下形成的,有的是节日庆典普及推广下形成的。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传承,形成了少数民族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如苗族地区的斗牛活动至少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并经历了唐宋、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多个发展阶段的传承、演进。
2.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关键在于与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相结合,其发展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
2.1渗透融合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模式,能够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渗透融合模式主要是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渗透,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驱动,从而把不同产业价值链活动融合到其它产业中去,从而形成新产业形式。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拓展原有产业价值链内涵[3]。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融合度强、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通过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将创意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突破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的本体功能向“娱乐休闲、激发灵感、放松心情、满足猎奇心理”的延伸功能扩展。此外,渗透融合还应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间的整合,并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参与式体验),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2.2重组融合模式
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产业重组融合。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为带动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紧密联系的产业重组,以传统体育文化和创意策划作为纽带,运用体育赛事以及节庆会展等形式进行产业活动重组,把两者进行结合契合[4],形成一体化整合的发展形态。产业活动重组通过娱乐性、参与性等赛事和节庆活动的表现形式开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5]。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已经愈来愈成熟,通过运作赛事的方式作为平台纽带,能够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诸多产业的发展。通过重组融合发展模式的运用,能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和促进交流的积极作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3交叉融合模式
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它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互补延伸以及产业间交叉融合来实现发展目标,从整体上为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采用产业交叉融合的方式科学化运作,不仅能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拓展空间,还能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渠道,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6]。在产业交叉融合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形成黔东南地区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的创意产业,这就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打造传统体育旅游文化品牌[7]。此外,黔东南州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将大自然的美景与民族文化的神奇交织和融合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要推动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行全面对接,积极创造新型特色产业,将传统体育旅游和衍生的娱乐、购物等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传统体育类工艺品销售等方式,促进交叉转化,增加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从整体上提升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8]。
2.4延伸融合模式
延伸融合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它主要是运用产业间经济活动的互补作用,注重产业价值链活动环节的延伸,将原有产业间业务以及运作边界打破,从而促进边界的交融,进而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使得原有产业发展的附加功能更为强大,成为融合型产业新体系的形成。延伸融合发展模式的运用,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链进行扩张,提高吸引力,进行积极优化,才能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的良好发展[9]。
3.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从实践措施的实施层面进行优化。
3.1紧抓发展的机遇
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比较多样的[10]。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要以相应的内生动力作为基础,又要注重从当地实际出发,将产业融合发展与环境优化进行整合,抢抓发展的时机,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落实各级部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相继颁布各类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4)、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6)、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2016)、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6)、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2016)、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5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国家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与扶持,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1]。这些体育产业相关政策颁布与实施,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黔东南州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政策的支持,积极拓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培育、发掘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市场,促进传统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3.3强化创新发展意识
要强化创新发展意识,以产业融合途径探索为基本途径,以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创新为主要内容,寻找新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从而真正实现既定发展目标。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培育和发掘各产业领域中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技术与市场。技术的创新成为带动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从整体上实现一体化以及融合的发展[12]。
3.4推进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策略的实施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只有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下进行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带动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13]。保护是根本目标,受当前社会发展背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比较大的危机[14]。仅仅依靠民族信仰已经不足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从保护的角度考虑,这就需要选择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积极保护,做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只有从保护与开发协调促进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推进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窗口期。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支持,结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辟新兴产业形态,探索契合度高、预期效益好的发展模式,既为促进黔东南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思路,也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艳华.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9,38(01):79-83.
[2]马玲,周斌.文化创意产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方法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10):50-51.
[3]史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8(11):69-70+77.
[4]李洋.文化延续与创意驱动: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性“活化”的省思[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17):144-145.
[5]代申奇.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16.
[6]何茂,高会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05):16-21.
[7]张小林,李菊花.湘鄂渝黔边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开发案例研究——基于土家族“高脚马”项目的实证考察[J].大众文艺,2019(10):254-255.
[8]张小林,孙玮,刘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36(01):156-159.
[9]李菊花.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5):34-35.
[10]杨庆辞,徐艳华.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9,33(05):86-88.
[11]李菊花,张小林.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463-464.
[12]陈炜,张露露.基于钻石模型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竞争力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34(01):191-197.
[13]陈炜,钟学进,张露露.基于产业融合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J].河池学院学报,2019,33(06):104-109+115.
[14]代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运动,2019(01):145-146+1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5YJCZH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