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初中地理教育如何完成转困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刘滔
[导读] 根据近两年泸州市中考题分析发现,泸州市的中考比以往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
        摘要:根据近两年泸州市中考题分析发现,泸州市的中考比以往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灵活性强,都需要通过地理综合思维理解、迁移,同时也加强了与高中地理学科思维分析衔接,兼顾地理现象与生产生活[1]。特别是对分析读图能力要求更高,不再是书本知识的本身,还有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思维较差的一部分学生来说,地理是一科难学的科目,因此,转困成为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与任务。本文通过解读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学情、教学经验总结等对教学方法提出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与进行实践活动,最后得出通过教师教学生夯实基础,时常训练学生读图判别思维,紧密生活,链接地理中考题型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实现转困。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实践  转困
山区学生从小见的世面不多,科学这门课落实较差,导致从村小升入初中的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较差、地理空间思维建构能力不足。加上山区教学条件的较差,无地理实验室,无科技馆,地理器材模具更是少得可怜,,教学困难较大等原因。因此这里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建构能力很差,导致一部分思维、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成为地理学科学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近年来要求初中中考与高考接轨的目标,做出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提出解决思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1],再结合学情与中考要求,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重塑地理学科兴趣、夯实基础,建立知识与实践联系,最后结合中考题型不断的强化训练,以此来达到学生学生转困的目标。

(一)重塑地理学科兴趣学习。
根据教学经验可发现,大多数地理学科学困,都觉得学地理非常难,原因是上课听不懂到畏惧到讨厌地理学科的一个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地理素质上面。因此教师教学时,要严格设置教学环节,多种教学方式交替教学,提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同时,联系学生土生土长的摩尼镇地理知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学生摩尼镇地理环境,让学生发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地理基础是转困的关键,因为许多学生,大多由于基础差,所以才成为学困。教师可根据出基础检测试题摸查学生地理基础,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有问题,再针对性的利用学生闲碎学习时间对该学困生进行辅导,夯实地理基础。如:世界地理中的经纬线、经纬网、东西半球的划分,天气预报与气候这些基础知识;又如:中国地理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他们的特点等基础知识,中国降水量分布情况,中国气温特征等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教师及时辅导夯实基础。可以采用填图,读图游戏,知识抢答,督促背诵等形式进行。
(三)建立知识与实践联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因此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带着知识引领学生投入到探寻地理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去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对他们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1]。如天气与气候、如方位的判别,如以摩尼镇的几年城市化发展、旅游业开发对摩尼人民和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去用身边的事物归纳分析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从而由小见大,探寻出地理规律。
(四)课后强化。学生掌握知识后会因时间的久远而遗忘,因此要达到彻底掌握,要不断的进行强化。

强化方式:①让学生养成习惯按步骤读图的习惯,在每次试卷测试、作业或复习时,如:遇到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按照步骤读一遍图,并将相应的气候类型名称与特点书写在图的旁边。②教师评讲作业时,若有学生做错这类题型,或遇到图时,必要求学生先读图后展示出读图结果,教师根据展示情况及时做点评、补充与纠正。③由于初三一周只有一节课的课时,所以在初三时进行气候专题复习,强化学生记忆,把掌握的方法与相关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记忆不至于混乱,从容应对中考。
(四)链接中考学会应用。教师用历年的中考题型,让学生加强训练,把方法与中考融会贯通,把握中考考向,学会应用。泸州市中考近年来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最后两道解答题,大多都比较难,对学生地理知识能力的考察加大了。如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识图、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2018年中考题中就有相关题型,就充分的考察了学生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可用各地区的中考题型让学生加强训练,强化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气候相关图表信息的能力。在训练中考题型时,教师将图文材料展示于多媒体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据图文自行分析答题,后展示,教师根据展示情况找出学生错误原因,针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参与分析,强化学生按分析思路答题。

三、总结与心得。
通过提出解决思路到实践结果,我用了三年时间完成,整整带完一届学生,初一的时候教给他们这个方法,在此后的两年教学当中,又不断的强化与训练,初三时甚至用了许多中考原题进行训练,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收获也有很多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大部分优生,另一方面大大的完成率转困目标。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学课堂必须立足于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教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与高考接轨,适应于中考改革的大势。
(二)教学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山区教学资源有限,要善于利用仅有的资源,如多媒体一体机,西沃授课助手、地理图册等;善于利用网络搜索中考题型,加强训练;善于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当地的气候,如摩尼镇在云贵高原的边缘,离这里最近的叙永县城又在四川盆地的边缘,这里两种气候差异显著,可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1]。
(三)教学还需注意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才能随时作出调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达到“优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能吃到”[4]的标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课堂反馈和检测反馈。
(四)教学要坚持。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效果显著,本次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持续了三年之久,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牢牢掌握学习方式,与高中接轨。
但在这个过程中又还有不足与值得修正的地方。判别方法可以做成气候类型学习专题ppt、导学案进行展示教学,甚至可以搜寻或做出气候类型相关的flash来辅助教学,效果可能更为显著。同时这个实践方案效果不可能到达百分之百的目的,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人类的本性,会遗忘混淆。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
[2]七年级下册年级粤教版地理教材。
[3]光明日报.社论.`1978.胡福明、孙长江《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期刊.<2013>新课程导学《分层布置作业应体现“因材施教”》作者.陈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