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科兴趣,在学生体验、实践、交流等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基本的科学素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道理;趣味性;问题
一、“理”即为法理、道理。
科学指的是物质的属性,物体的变化规律,动植物生长发育同环境的联系等等。科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多,设计的知识面广,在科学课堂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就强调一个“理”字。
学科中的“理”的传授在中学物理学科表现尤为突出,对于物理教学,课堂上稍作引导便步入教学的核心内容,即掌握知识点和探求规律,课堂教学都以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科知识,课后再经过大量的训练加强理解。
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是不适应的,因为小学科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它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动手动脑等活动,了解探究科学的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会与同伴交流和合作。
二、“趣”即兴趣、趣味。
科学课堂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一节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的活动性
课堂活动性,不仅指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学生课堂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有所领悟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贯穿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二)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课堂趣味性的培养,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的参与度。
单纯的讲述式教学,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高,而富有趣味性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了,课堂效果才会达到完美,提升学生参与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分组活动,但在奋斗活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组织,重视学生活动的有效安排,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主动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学习最终要留给孩子的是什么,教学中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教学经历,课前信心满满的给学生准备了各种实验器材,但课后却很沮丧,感觉课堂太难掌控了,乱哄哄的很多内容都没讲到分析这种现象,很多老师会将原因归咎于学生,埋怨我们的学生没有养号,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动手实验的习惯,我认为教师应更多的自我反思,是不是自身没有组织好,没有设计好课堂活动,才使得课堂如此凌乱而课堂活跃恰恰是课堂趣味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是教材内容的限制,教科版教材内容侧重于知识,每节课内容较多,教学内容大,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去把去把握教材,设计课堂环节,了解学情,那么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从而就不能让学生感受这门学科的魅力,外出参加名师之路教学观摩活动有这样一种现象,来自南方的教师侧重于讲述低年级的内容,而北方的教师则侧重于讲述知识性较强的高端学习内容,究其原因我认为新版一二年级科学教材能够突出课堂趣味性,活动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点与新的课程标准是统一的。
面对旧教材新教法的尴尬局面,我们应该抓住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转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通过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不断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一个人会走得快,但绝不会走得远。我们可以发挥学科团队的力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平时的教学中做足功课,备好学情,设计好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断的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洁. "让学"中的理与趣——课堂教学因深度而焕发魅力[J]. 科普童话, 2016, 000(012):P.64-,73.
[2]邓洲洋. 科学教学趣味性与理论性的有效结合[J]. 小学科学:教师, 2019, 000(006):88-88.
[3]陈华. 小学科学教学中"理、趣、法"三者关系的处理[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