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她语言凝练,意蕴丰厚,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她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语言的感悟、想象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丰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和感悟古诗词,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关键词:经典文化诗歌特征意义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完美的作品。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文学的一类,是各种体裁的诗的统称。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根据作品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是否直接抒写作者的感情,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根据作品在语言上有无格律,诗歌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类。词是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有比较固定的样式,即词牌名。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积累经典文化是提升民族素养的必然选择。经典文化积累在世界各地被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都把经典积累当作个人修养、满足振兴的一项工程来抓。经典文化的积累一直以来就被作为汉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中,通过经典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词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的古诗词作品,是文学的极品,是文学之上乘,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文字,培养语感能力,历练想象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教育界对此高度重视。
积累经典文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建设书香社会,积累经典文化,有利于扫涤社会上的浮躁之气,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精华,而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不仅反映出社会的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实现中国梦,需要公民素质的极大提高,公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阅读的普及、书香社会的建设。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运用”,首先就要学习与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可言。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开启学生的悟性,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就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
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像《诗经》这样的古诗,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要抓住这一天性,增大他们的背诵量,就像牛吃草,先吞下去,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
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但仅仅是“有所”感悟,即感悟的不是很多,不是很明白,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浅显易懂,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4.理解式背诵。“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讲究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 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清醒所教内容从何处来,又必归于何处,将会发挥怎样持久的作用,体现智慧地教学,灵活地调动多样的教学手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