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提问 精美的收获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蒋劲松
[导读] 问题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引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摘要】问题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引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所以,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有着特殊意义。随着小班化的逐渐推开,班级人数的减少,发生变化的也有小班化语文课堂提问。小班化课堂提问即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向教师发问和质疑,也可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相互提问。这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有效地提问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班化  提问策略   目标达成   面向全体
        
        问题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引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恰当的运用教学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提问使用不当,则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有着特殊意义。随着小班化的逐渐推开,班级人数的减少,小班化语文课堂提问也在发生变化。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传统的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小班化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民主对话,课堂提问是这种对话的基本形式。因此,小班化课堂提问即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向教师发问和质疑,也可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相互提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小班化语文课堂更是如此。
        一、存在的问题  
        人们常说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角。殊不知,不恰当的提问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的兴趣,降低教学效率。
        1、问题过于简单
        教师们太多的使用复述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孩子们只需动动嘴巴、照搬照抄地回答即可。甚至是“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等简单问题,学生张嘴即来,毫无价值,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问数量过多  
        一堂课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各种提问,而自身思考和阅读文本的时间被大量挤压。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表面热闹,实际学生空耗四十分钟。
        3、提问难度过大
        教师的提问过难,超越了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如一开篇就问“谁能概括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刚感知文本,无从说起   ,只是启而不发。这样一来,让孩子们觉得树上的“桃子”太高了,即使跳一跳也够不着,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  
        二、解决的策略
        提问的策略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的提问方法。某位教育家曾说:“中小学教师若不谙发文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所有课堂教学中,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提问策略,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授《掌声》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小英和其他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全部举手。接着我又继续问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刚开始什么表现?后来有什么表现?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纷纷热情高涨地回答了此问题。此时,学生对于小英的前后变化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教师接着提问:小英演讲时其他同学有什么表现?学生已能轻松地回答。到这儿,学生对于小英前后变化的原因已经了然于胸,教师便趁热打铁:她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学生的回答超乎想象的顺利,对于鼓励给别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了深刻认识。
        可见,设计一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问题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都顺从了学生认知的“序”,落在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
        2、抓住主线,提出主问
        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理解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

提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的主问题,让小班学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品味,欣赏重要的问题。抓住主问题就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文本,找出“文眼”所在。
        《军神》一课,我从始至终围绕“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文章主问题层层展开。“手术前,刘伯承都有哪些表现?手术中,刘伯承怎么样?手术后,刘伯承表现如何?说了什么话让沃克医生敬佩不已?”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围绕着主问题而设计的。
        3、分层设问,关注所有
        在很多课堂上,问题仅仅是老师和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事情,其他学生只是扮演者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实际参与者。这和小班的“关注每一个”理念相左。班级中存在着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发展也不够均衡。因此,不同的问题应该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小班的组织形式为这种方式提供了可能。通过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问题的提出,引领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走向深入,形成自身对问题的不同程度的认识。
        关于此点,南京市汉口路小学的小班化“四色学习单”给了我很大启发。首先要求教师清晰把握班级30名左右学生的不同综合素质,在自己心中将他们分成几类,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在各个小组之内。教师要对每一篇课文吃透,将各个环节的板块问题、预设问题等按层次进行分类,并反映在自己的备课中。教师在文本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学生的生成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坡度的问题,使其由疑生思,讨论交流,使问题设计不留“死角”。
        4、提问方式,丰富多彩
        ①直问
        直问,顾名思义就是开门见山的直接提问。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起到促进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普遍。但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切中要害,不要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说起。而且一堂课如果运用太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
        ②曲问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所谓曲问,就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这种另辟蹊径、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利于学生深入文本,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透彻、深刻。
        ③小组互问
        这种互问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积极响应。在互问中引发思考,提高认识,拓宽思维,达成目标。
        小组的互问既可以是组内的生生互问,也可以是组间的相互提问,还可以是小组成员向教师的发问,把话语权教给学生。但也要注意帮学生确定互问的框架和重点,不能偏离重点,脚踩西瓜皮。
        三、如何做得更好
        1、强调及时评价
        小班化课堂教学过程强调100%的学生获得个别关注,这充分体现了小班化评价的鲜明特点。反映在提问中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很在意教师的看法,教师就要适时组织评价,既要肯定闪光点,又要指出不足,并给予指导。
        2、强化对答训练
        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层次不清逻辑混乱,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准。这在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方法和训练。平时,教师过多关注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忽视了其形成过程。小班化为学生的答问训练提供了平台。课堂中的设问和回答,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本身,也要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将对答训练作为课堂的一项任务对待,适时的进行训练,相信学生会不断提高的。
        【参考文献】  
        [1]汪笑梅.小班化课堂教学基础性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朱作仁, 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利明, 李玉鹏, 陈发山.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