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型高校推进“大思政”教育模式的举措探究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郜晨
[导读] 大思政”教育模式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摘要:“大思政”教育模式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它的提出既是顺势而为,又是大势所趋。“大思政”教育模式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面对现存问题,积极探索推进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举措
        
一、“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视知识和理论传授,以教师为主导,采取满堂灌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收效甚微,亟待改变现有格局,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1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充分实现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至此,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从政策层面逐渐落实到具体方案,给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良方。
二、“大思政”教育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大思政”的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思政”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机制上没有形成配套的保障制度,教育体系不完整,各教育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思政教育体系阶段性明显,终身教育体系难以建立,使得大学生融入社会困难。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落后性,没有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独立个体,延续性的教育不足。
        (二)“大思政”的教师队伍不充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变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素养良莠不齐,尚且存在较大差距,与高校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大思政”背景下,紧紧依靠高校少数思政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不是开设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以一劳永逸得以解决的。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队伍不仅包含思政专任教师,而且需要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等一切高校工作人员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现有教职人员对“大思政”的理解不深刻,掌握情况不一致,很难消化吸收,做到融会贯通。部分教师依然存在落后教育观念,尚未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完成。
        (三)“大思政”的教学资源不集中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多集中于课堂上,限制在校园内。思政资源的共享平台还在不断建设中,思政课和专业课有各自的“主权范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在课程思政的推进中,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偶尔生硬的加入部分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
        (四)“大思政”教育模式推行困难
        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执行机制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制度性安排不到位,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难以保障,使得“大思政”的在具体操作上难度增大,推进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显得乏力,可持续性不强。课程思政的推进困难,需要上级统筹,以及各专业课教师的配合。
三、推进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就是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他强调“大思政”教育模式作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重要环节。重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教育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欲培养学生,先培养老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知、信、行统一的理念。在“大思政”理念下展望教育未来,汇就教育现代化蓝图,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的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辅导员的“原生”职责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更多的以“隐形教育”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渗透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和每一次的交流谈心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和辅导员有着各自的优势,如果两者强强联合,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成效。要把教师和辅导员结合起来协同育人,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模式。
        (二)把握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渠道是多样化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开拓其他的渠道。在丰富而嘈杂的信息化时代,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思想道德教育要想令人完全信服,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其他活动中,比如主题班会、学生会活动、团委活动、社团活动、学姐学长的口口相传,实习实践等。
        (四)有效整合校内校外思政资源
         思政教育的培养对象不只是学生,更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要结合社会资源。三晋大地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红色资源丰富,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客观载体。
        校园内部资源主要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活动。其中,思政教师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渗透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小课堂与校园、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思政教育不能局限大学生活期间的短短几年,了解学生家庭养成教育以及跟踪未来的就业单位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甚至于公民道德教育等。
        外部资源主要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毕业实习,优秀校友资源等,积极搭建校友平台和校企平台,将切身材料引入思政教育典型,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同学们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不只是需要院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还要引进社会要素参与到育人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DB/OL]. [2016-12 -08] (2018-11-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一12/08/c-1120082577.htm.
[2]宋星,赵剑莉,马丁,大思政格局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刘琳琳,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研究,2018年第10期
[4] 龙星,大思政观指导下思政教育资源整合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2)





作者简介:郜晨(1991-),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助教,硕士研究生,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