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了现代教育背景,分析了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手段改革的主要方向,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加速学生科学素养的成熟。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素养;信息技术
引言:科学素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文化素养全面普及已经基本成功之后,科学素养便成为下一个主要目标。小学阶段作为个人兴趣意识培养的关键时间,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力度有较高的必要性。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即科学常识的了解、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科研精神的结合,是现代背景下,个体发展的必要支撑,也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文盲扫除的核心内容[1]。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素养可以大致描述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科学情感。其中科学知识指小学生对于自然界与生活中各种现象科学原理的了解程度;科学探究指小学生具备的科学知识探究的意识与基础方法;科学情感指小学生对于各种科技产物的正确看待方式。该项内容是新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全新教育方向,现阶段,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拥抱全新的科技产物已经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在小学阶段便开展科学情感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有重要价值,值得采取较高的重视程度。
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与教育方法并未与时代背景同步变化,较为多元的学前与课后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就已对诸多知识加以掌握,在此背景下,若仍对原有小学科学课程进行沿用,所取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一)教育目标的偏差
如上文论述,较为复杂的课后教育体系与固定的课本设计模式间,始终有矛盾存在。科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科学知识基本掌握,且学习途径相较于课堂更加生活有趣,科学知识普及显然不是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之上,实现学生学情之上的个性化科学素养培养,确保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价值与学生成长促进作用。
(二)教育手段的陈旧
由于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权重过低,即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改革动力严重不足。科学课程教育现阶段仍旧以单方面讲述与简单实验演示为主。教育手段过于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实际参与感较低,无法发挥科学作为一门类实践课程的优势,学生科学素养随课程进行成长较为缓慢,学生成长全面性受到阻碍。
(三)脱离生活实际
新时代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快速改变、我国小学生生活背景的高度不均衡、教材体系更新周期长等现象都是该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中存在大量的案例在学生生活中已经逐渐转变为单纯的文字,可以一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却无法长期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成果难以深入,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成长难以保障。
三、新时代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思路
新时代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优化的核心思路为更加符合现代小学生背景的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多种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具备落实的基础。
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小学生科学素养基础差距过大,具体手段需要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分析,总体方向为:
(一)教育目标的调整
如上文论述,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小学生科学常识积累的深厚远超传统背景,现有课程体系与学生已有认知有相当大的重合面积,科学常识普及早已不是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要作用体现是学生探究精神与科研意识的培养。而课程目标转变实现的主要方式是课程教育模式的转变[2]。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是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确保学生参与程度可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新时代小学科学课程优化的重要方向是学生参与程度的提升。即教师将课堂教育全面转变为课堂讨论,由于学生基础了解的存在,一方面,课堂讨论可以大致维持在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教师不必过度担心讨论的形式影响学生科学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该种课程设计模式具备相当高的落实基础。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吸收关键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讨论成果,培养小学生用实践验证猜想的习惯与能力,保证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如在《光的传播》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光线打箭靶”的实验方案,具备学生独立执行的基础,是良好的课堂探究转化目标。但完全照搬课本实验的方式,课堂探究性会明显降低。因此,教师需要领导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在该实验流程中,光是直线传播的会产生什么现象,光是曲线传播的会产生什么现象,实验是否存在可优化的空间等,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育手段丰富
在丰富的课后培养体系当中,学生所能接触的科学素养培养手段十分先进,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的简单应用也在培养范围内。因此,教师需要适应学生日常培养的条件,以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开展课程教育,避免传统教育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产生。
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承认的是,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学校所能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与社会存在巨大差距,所以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新”,如何在有限的设备支撑下,实现高效的学生兴趣调动是关键。而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包含两方面:第一,趣味升级。教师寻求科学素养相关的、趣味性更加突出的内容,如在《桥梁里的框架》一课中,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桥梁结构稳定性的探讨,不结合实际案例的各种手段都会在学生潜意识中留下错误的印象,使学生后续成长过程中极易产生不加了解、随意指点的不良探究行为。而网络上存在一款以桥梁搭建为核心的小游戏,要求学生以形状结构稳定为前提,对桥梁进行搭建引,对于学生探究意识及能力发展的全面性有重大意义。此外,游戏的模式更加符合小学生喜好,极易构建积极思考的课堂范围,对于学生兴趣调动意义重大,是一种优质、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段。第二,专业性提升。即在课堂中对学生开展与课外教育形式完全不同的设计,通过角度创新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专业性提升实现的主要方式便是教师将科教片进行一定简化,应用在科学课堂教育当中。简化过程中注重尺度的把控,该种方式吸引学生的关键点便是更多的知识点与更新的角度,留有充分的延展空间供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三)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学生基础科学素养进行灵活设计。如在课外教育体系当中,科学教育尚未完全布局的区域,学生了解更多体现在听说,教师课堂内容设计只需要添加更多的易操作实验即可;若在教育高度发达地区,教师则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展、实验设计进行更新,通过组建科技小组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之中拥有全新的收获,保障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分析上文所叙述内容可知,由于教育质量的进步,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在课外学习中会接触大量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实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科学素养培养存在较大的困境。教师必须主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实验手段进行创新,保证科学课堂学习中小学生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莫银土.试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0(08):26-27.
[2]李亚楠.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20(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