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困境与对策 ——基于网络“圈层化”现象研究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1期   作者:杨臻旎·璇
[导读] 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出现使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陷入困境
        摘 要: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出现使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陷入困境,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圈层化”显性特征进行探索。通过五种有效方式寻求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圈层化;策略
        
        一、引言
高校网络思政的一个新的困境伴随着时代变迁应运而生。“圈层化”这样的术语既顺应了大学生对于信息化独特的要求的同时,也成为了高校网络思政的一道屏障。不同网络群体带来的实效性、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二、“圈层化”的特性
(一)信息获取的封闭化
网络信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大学生便利学习,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去了困难。大多数同学面对大量信息,合理应用的能力还是较弱的,他的选择只能是被动的接收自己感兴趣的,而他只也只与和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的人互动。他们在自己的圈层内决定了信息的受众和范围,形成一个单向的传播。
(二)交互关系的层级化
一个大学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网络社群,但是他在不同的社群中角色不同,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认知定位也会因为社群定位而发生变化。这些社群也会被划分成不同级别的层次,大学生社交关系处于外部圈层,这个圈层中他们所表达的情感通常都是无法进行判定真伪的。

(三)认知水平的固定化
从网络社交的层面出发,社交圈层带来了交互信息的封闭性,导致信息认知固化型,而知识、信息、价值的网络渗透都会附带数字化、虚拟化、碎片化等特点。故圈层所关注的话题有局限性,圈层中相同信息一遍遍被加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遇到局限的信息,导致的结果就是价值认知水平的固化。
        三、“圈层化”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反思
(一)全员和全程相结合,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肩负了新形势新任务。落实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就是要有工作转型的敏感度,将传统思政工作逐渐融入新媒体元素,将网络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融进育人全过程。其次是立德树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思维,重视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新媒体平台需要更“接地气”,拉近师生角色距离。三是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思政辅导员、思政教师等专业骨干列为主要人选。
(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
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能量传播,以内容建设为主线,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学院学科和师资优势,组织“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展”、“解读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等系列报告会;深入周边社区街道和乡镇开展学习宣讲活动10余场;组织全院团支部开展各类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共计100余场,覆盖学生达800余人次。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与信仰对话”“青马学员科普行”“轨道青年论坛”等系列主题讲座,举办党团知识竞赛、团支书讲微团课等各类比赛,通过形式多样,多层次,多元化的主题教育活动、讲座、比赛在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二是创作正能量网络作品。轨道交通学院及时将网络文化建设拓展到微信平台,推出一批立足校园、贴近实际、可读性强且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作品,充分展现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圈内和圈外相结合,打破网络信息交互屏障
在圈层内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发展。因此,“圈层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一的展开讨论。通过举办学校文体艺术节、社团交流节、侨乡特色文化节等活动,为不同社区群体提供舞台,不同兴趣圈层和不同文化圈层的同学们通过这些个性活动,展示了自我,也是大家互相认识的过程。拓宽了学生们对其他圈层的认识渠道。

借助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大学生群体的力量,在学生圈层和教师圈层架起一座沟通桥梁。这样的主导作用也是方便两者在沟通过程中减少话语产生的误解。
(四)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培育优质健康网络圈层
网络社群的培育也需要传承和创新,通过优质资源的供给,提升圈层的质量。顺应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整合优势资源,以多维融合为工作重点,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创新,鼓励在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立足学科特色、行业背景,聚焦学生需求,打造一批网络文化精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网络文化建设局面。通过平台整合就业资源,加强求职指导。轨道交通学院开通“轨道交通行业进易班”专栏,专项推送广铁、深圳地铁、广州地铁等轨道交通行业招聘信息到易班客户端中,避免遗漏求职资讯;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邀请学院兼职教授、广州中车党委书记李建辉等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进校园开展专业前沿知识讲座等。二是汇聚稀缺资源,实现价值最优。轨道交通学院借助“易抢票”形式,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年4月,由于邑大讲座等每场800张门票通过“通识平台”轻应用来“抢”,参与抢票的师生达10000人,易班平台访问量突破1万人次。三是把握学生需求,推送重要资讯。“轨道交通热点”公众号专门开设“有活动、约不”这样的特色栏目,搜集、整合校园重要信息并快速推送,大力宣传“美育+专业+思政”,使文化浸润学院,艺术点缀校园。以学院实验室为基础,打造先进轨道交通科普基地,形成文化空间,发挥空间育人功能。
(五)教育和监管相结合,破除僵化极端网络圈层
学生平台的建立并非一时,需要日积月累。将不同的圈层通过平台聚集起来,通过内容将他们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圈层中的舆情引导占据主动权。加强主导权最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打破圈层的特性,将固化的、僵化的变成优质的、创新的,将旧的圈层通过扩展平台变成了新的圈层。同时通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引导,对网络舆论热点加以分析和引导,掌握主动权,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真假的辨析能力。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例如思政辅导员、班导师、学生骨干则需要实时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媒介,关注热点信息和学生的话语体系,面对热点信息要及时、针对性地疏导。在热点信息发酵的时候,应当发挥学生干部和“意见领袖”正面发声的作用。校园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热点要做好正面引导,让圈层呈现透明化。二是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现实利益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圈层往往是大学生抒发负面情绪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去了解学生们的想法,通过一个有效的面对面的谈话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隔着屏障,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三是规范网络平台使用制度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对网络圈层进行规范,加快完善网络实名制,健全网络圈层信息管理机制,防止圈层内不良信息的散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3]段洪涛,赵欣.高校网络圈群的特征及其舆情治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3):78-81.
[4]王贺.大学生网络交往“圈层化”的困境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7,(3):94-97.
[5] 王贺.大学生网络交往“圈层化”的困境及对策 [J]. 江苏高教,2017(3).94-97.

作者简介:杨臻旎·璇(1991—),女,蒙古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哲学硕士,单位:五邑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