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开始受到全民关注。考虑到孩子们天性比较活泼好动,一直以来,幼儿园小班教学都是在游戏活动区中建构学习情境,其中,美工区活动是备受关注、不可缺少的。在该区域,幼儿可以利用丰富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于玩耍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基于此,本文对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投放材料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研究
引言:美工区是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区域,是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提高其艺术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该区域展开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材料的支撑,越是丰富的材料越能为幼儿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换言之,投放不同的材料,能够形成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操作模式,这不仅拓宽了孩子的活动空间,而且对增进学习经验大有助益。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认为材料投放是打造美术活动区的灵魂,还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更多提高材料投放有效性的方法。
一、联系活动主题
幼儿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他们往往无法对同一事物保持长久的热情。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一类型的材料,他们的应用热情只能维持几天,在新鲜感消退之后,大多数孩子都不再会进行主动创作。因此,为保证活动的有序推进,需要不断投放新的素材。此时,为避免浪费,教师可以改变一次性购买大量材料的行为,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逐步投放材料[1]。
例如,在开展以“涂色”为主题的活动时,投放水彩用品和趣味涂色本。甚至,可以去了解孩子喜欢的动画人物,将照片打印出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帮动画人物搭配服装。在他们对单一的“涂色”不再持有参与热情之后,投入“拓印”的材料,让他们感受印画的神奇。如此,在热情完全消退之前制造惊喜、不断调动幼儿参与美工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参与美工活动的积极性。
二、注意多样性与层次性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纷纷强调:在培养幼儿时,应注意他们的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尽可能让每一名孩子在原有的能力水平基础上获得明显的提高、实现积极的发展。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以满足每一名幼儿的需要为基本原则,避免“一刀切”,根据他们的差异提供多样的、分层次的材料[2]。
所谓分层次,是指材料使用难度的层次性。例如,对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可以提供操作难度较大的材料,将其动手能力延伸到更高的层次上。对动手能力略显逊色的孩子,应以“熟练”为主,先提供常用且使用难度较低的材料,在他们能够熟练使用简单材料之后,逐步提供其他操作难度较大的材料。如此,保障他们的美工活动安全,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其综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对在日常活动中表现的差强人意的幼儿,教师需要思考材料投放与其兴趣指向是否符合。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状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投放材料,避免过多地关注技能,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三、注意与家庭形成合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包含在生活之中”,这一理念在当今教育环境中依旧有着极高的实践价值。
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第二环境,家庭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环境,想要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稳步提高、实现健康成长,家庭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家庭需要为幼儿教育提供支持。简单来说,当教师布置某一项美工活动任务、需要幼儿自行搜集相关材料时,家庭应为孩子提供资金或物力帮助。
例如,在“制作漂亮的扇子”的活动中,为了让他们在发挥想象力、展开创造时有所依托,可以布置“搜集你喜欢的扇子”的任务,让他们寻找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扇子,使其在多元认知的启发下创造出更有特色的扇子。此时,教师就需要与家长建立联系,让他们和孩子一同搜集扇子。如此,在提前获得花朵扇、水果扇、爱心扇等形状、图案、颜色各异的扇子后,幼儿能够形成更强烈的参与美工活动的热情。同时,受其启发,他们还能创造出更具特色的作品。
四、利用幼儿作品创设环境
美工区的构建,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是以“动手做”为主的。想要让他们产生持续的“做”的动力,必须给予合适的鼓励。简单来说,幼儿虽心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自尊与自信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鼓励,并能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作用下形成更高涨的参与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将幼儿在之前的美工游戏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作品收集起来,利用这些作品创设区域学习环境[3]。
例如,将他们绘制的图画张贴在美工区墙面上,将其制作的小玩具摆放在作品展示台上。通过这一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各个角落,幼儿的自豪感、自信心会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积极性的提高和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利用废旧材料创设环境
在选择材料时,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幼儿存在很多认知盲区,对于未曾接触过的材料,他们往往无法提起动手操作的兴趣。”这也就意味着,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投放他们经常见到的物品[4]。对此,可以选择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物品,如装玩具的旧纸箱、装食品的包装袋、装饰教室的旧丝带、零碎的海绵块、过期的医用棉签、卫生卷纸里面的纸筒、喝酸奶剩下的吸管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物品展开创作。如此,做到旧物的再次利用,在节约、环保的同时推进美工区活动。
例如,在涂鸦活动中,幼儿就可以利用棉签蘸取颜料勾勒图画轮廓,再用吸水后的海绵蘸取颜料按压涂色。借助这一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活动方式,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再者,幼儿还可以利用这些废旧物品进行其他形式的创作,如:将吸管剪开插在橡皮泥上,做出一个“小刺猬”;将包装袋剪成彩条粘在纸筒上,做成有彩色头发的“小朋友”。于该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均可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形成艺术源于生活、“废物”可以变成“宝物”的正确认识,这对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结束语:综上所述,美工区活动对幼儿的综合能力提高有着极高的促进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一项游戏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对此提起重视,秉承层次性、丰富性、目的性等原则,尊重小班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在区域内投放大量有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使其在玩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飞.主题性区域背景下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211-212.
[2]卢韵. 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杨俞华. 美工区创造活动与低结构材料投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陈心缘.浅谈小班美工区的创设和开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