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依据。智慧课堂是实现学生高中语文提升核心素养的有益尝试。智慧课堂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思维等能力,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智慧,最终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发展。智慧课堂体现了课堂的价值,显示出人类文化正在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今天,笔者就智慧课堂谈谈个人的认识浅见。
一、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智慧课堂
在我看来,智慧课堂核心关键词在“智慧”二字,目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对知识的互渗、贯通和洞察,就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突显教师教学语言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特聪慧的思维,彰显语文以文化人、启迪智慧的高效课堂。
( 一) 教师教学语言的智慧性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智慧课堂不仅要关注言语的表达,更要注重生成言语的聪慧。优美流畅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气磅礴的语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质朴真切的语言如话家常,含蓄蕴藉的语言带给学生无穷的想象。
言语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所生成的语言体系。言语、理智、情感集合的核心素养,倘若没有言语作为支撑,那理智和情感也将失去根基。
( 二)学生独特聪慧的思维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旨在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逻辑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
靖国平博士说: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灌输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有一个启迪心智的过程。”智慧课堂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将知识内化成思维方式和学习智慧。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有价值的智慧活动,从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突显心智。
( 三)师生共生智慧的课堂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智慧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课堂。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即智慧的共生而努力。在智慧课堂中,教师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同路人,课堂学习既是学生体验人生的一种过程,也是教师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师生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力以及彼此间的接纳和支持,孕育出了教师和学生新的智慧。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就某一个问题形成共同的理解,也可以在讨论、互动中,师生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发生思维的碰撞。在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互依与互惠的关系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建构生成新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学习也生成新的智慧,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二、怎样积极的打造高中语文智慧课堂
有学者认为,智慧课堂的建立要确立完整的知识观,要引导学生洞悉人知互生的规律,要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看来,积极打造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智慧课堂,更要关注以下几点。
( 一)课堂情境的创设
“情境”是一种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环境; 从知识生产的过程来看,其来源于情境,反映于情境; 从意义的理解来看,字词句只有回归于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本意,更深入的理解知识。
如学习王安忆的《围炉夜话》,在 “金嗓子歌后”周璇《夜上海》的歌声中,教师精心挑选的多幅旧上海图片徐徐展开、切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纸醉金迷的旧上海,感受那群生活在精致的“螺蛳壳”里的人们的或悲或喜或无奈的生活。
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开头则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导入,锥心刺血的文字,让我们再次体会到孩子与祖国母亲骨肉分离的痛楚。至于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直接以教师激情澎湃的诵读开始最好,让学生在入课之初就感受到澎湃豪放的诗情。
情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知识、言语和文化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基地和场所。创设情境,既可以是完整的文本情境或历史情境,也可以是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情境将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
( 二) 教师适时引导启迪很重要
智慧课堂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地传送知识,而是要开启学生心智之门,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让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比如学习张岱的《陶庵梦忆》时,学生提出朝代兴衰更替,臣子遗恨,带来文学作品风格变化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随机调整教学顺序,解读历史上的几段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唐代(公元755-公元763)的安史之乱,一大批文人写作视角转向国计民生,杜甫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而后南宋建立,到1279年崖山海战,“崖山之后无中华”。南宋的整个文坛都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岳飞的字字泣血,李清照的国破、家亡、夫死,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文天祥的慷慨悲歌。明末清初,大批明朝官员入清不仕,悠游子弟张岱一夜之间成长,倾尽心血写成明史《石匮书》。教师适时向学生展开的厚重的历史画卷,饱含深情的文字,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想启迪。
在智慧课堂上,学生思维、思考力和逻辑力的培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缜密性和发散性,提升思考维度,让学生将思维整合,形成自己的思路。
(三) 注重师生对话的智慧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需重视与学生的对话,随时掌握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互动生成的对话,可以开启师生心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智慧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强调“以学定教”。
在诗歌赏析中,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对话巩固。如在“托物言志”这个知识点中,师生之间通过对话:1.诗歌写了什么“物”?2.什么环境下,有何特点的“物”?3.物与人的“志”的契合点在哪里?4.联系诗歌注释、内容,诗人生平,分析作者托物言志的“志”是什么。在“借古讽今”这个知识点中,师生问答:1.作者写了哪个古人、诗歌中提到了什么古事?2.文中的古人与作者自身或者作者所处的朝代有何相关性?3.作者借此古人古事想表达怎样的观点?通过对话,不断的强化学生的题型意识、思维意识及答题的逻辑性。
在课文知识梳理中,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则可以由一起案件侦查入手:是谁杀死了别里科夫?简单的一句话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带着学生找线索、追根源,学生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教师适时引导,一节生动有趣又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味的课就水到渠成了。
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使课堂不断的焕发生机,智慧在其中得以孕育和生成。此外,通过对话、批判和反思等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发展核心素养,在智慧课堂中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针对智慧课堂的一些浅见。最后,衷心的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带着智慧走向学生,带着学生探索知识,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共生、共同成长的知识殿堂。
作者简介:程傲祎,1984年6月,女,汉,安徽省淮北市人,本科学历,中教一级(职称),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