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1期   作者:陈泳涵
[导读] 教不动和学不动是语文教学面临的常见问题
        【摘要】教不动和学不动是语文教学面临的常见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主动学语文,是语文老师需要攻克的难题。与其“你跑我追”的互相“伤害”,不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主动去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让学生把学语文变成自己的“分内事”,让语文教学变得事倍功半。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式 内驱力 课堂效率
        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不爱学语文。尽管学生心里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高考中难以替代性的地位,可是由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固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理科班的学生尤为如此。那么该如何来让学生不对语文产生抗拒心理,进而爱上学语文呢?笔者认为与此苦口婆心的向学生灌输“语文重要”的观念,不如从本质上让他们去发现语文的“美”,以内驱力替代外策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语文老师既省时又省力的提高教学效率。近些年笔者一直在高中理科班任教语文,比照理科班的学生特点,再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语文教学上的一些小改变。
一、扭转认知,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
        理科班的学生不爱学语文,多半对语文有固化的认知——语文学习似乎只是背诵;语文提高不如数学、物理那样立竿见影,所以不如考前突击就好;做语文题不如做物理题那样令人有成就感。这些错误的认知,让很多学生不会优先去学语文。作为老师,首先就要扭转学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高中语文其实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难度提升:重阅读的理解,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人文性在学生三观中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看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语文学习是否真的只有枯燥的背诵,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应用性的题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作用。比如在写作中,学生经常出现诸如主语或是宾语缺失的病句。但是这类的病句恰恰就是我们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只有当学生真的掌握了病句成因时,才能避免自己在写作中出现相同的错误。这就是语文的应用性体现,不是靠背诵,而是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并反作用于你实际的应用。再比如,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对联创作“仄起平收”的要求时,那么我们在春节为家里贴门联的时候,就肯定不会出现贴错上下联的笑话。
二、积极引导,肯定优势鼓励进步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生,都在心里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所以有时我们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对理科生而言,与其天天数落他们对语文的不重视,不如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以及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这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鞭策力。笔者曾经做过语文弱势学科学生学习情况跟进了解。在第一次跟学生谈话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哇,老师,没想到您会选我。”他们的话语里透露着兴奋和激动。他们认为,被老师挑中就是一种幸运,所以很是珍惜。而在后续的情况跟进中,他们也表现得尤为积极,主动联系主动发问。这种积极性的调动,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动力驱使,比起教师每天追在学生后面色厉内荏地追讨作业要有用得多。所以,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我们教师要做的,其实并不是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不积极的自我暗示,让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或是疲惫心理,而是给他们积极的引导和心理暗示,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语文中的优势,鼓励他们进步。
        三、以写代“想”,强化训练提高“笔头”能力
        语文老师遇见的另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学生不爱做语文作业,经常出现学生只做选择题或是以划线的形式来回答主观题的现象。学生懒,是造成语文成绩无法提高的一种重要因素。

学生喜欢用“看”题、“想”题的方式来做语文练习。平时不练,自然考试的时候组织语言就不熟练,得分自然也不高。所以,我们要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写”的环节,通过一开始限时性的练,让他们养成动笔的习惯,把“笔头”练起来,才能让他们明白自己“想”的答案与写出来的答案有多大的区别,与参考答案又有多大的区别,才能对症下药,让他们从本质上重视练习。比如在2020年全国高考1卷的小说阅读题中要求分析对话者的心理。很多学生练习的时候直接在原文两个对话者的旁边逐一写上心理感受。可是校对完答案后他们会发现,答案根本无需这么复杂。两个对话者心情的变化是一致的,所以概括就可以了。他们的答案要么是费劲脑汁去想两个人的不同,要么就是写了很多类似的语言浪费了时间。这就是“想”题与“做”题的区别。
        四、联系实际,让语文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利器
        语文的价值在哪里,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语文确实重要,可是如何来体现呢?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简而言之,就是学语文既要学语言,还要炼修养,而且后者更重于前者。修养的锤炼,既是学识的内化,又外化于行为,最终体现为意识境界的提升。因此,语文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教材、习题,它应该以宏大的社会背景、民族视野作为参照物来关照整个社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懂得在考试中拿高分之余,更应该让他们懂得如何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社会上的人事进行思辨性的思考,继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理性客观的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审视并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考查趋势,大量的时政要闻、社会时事被搬上了试卷,作文题目也更注重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强调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懂得把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渠道拓宽,不止于课本,还可以借助各种新闻媒体,不仅听“圣贤书”,还要多闻“窗外事”。我们可以通过将有争论的社会热点拿到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在你来我往的意见交流中,让他们既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乐趣,勇于表达自我,又能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刷新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比如前段时间B站发布的关于前浪后浪的视频,引起网络热议。联系近一年来港独青年在港的肆意破坏以及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独当一面的90后、00后青年,笔者组织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将这些现象进行对比,寻找导致差异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学生大胆假设,热烈讨论,虽有意见相持不下时候,但学生也在这样的争论中,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成长方向。同时,学生也一致认为,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如果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会给人生带来多严重的后果。当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思想碰撞,自觉形成这样的观念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有效的。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定能成为阳光积极,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鲜活的、有意义的,能让学生成长并有成就感的。
        综上所述,语文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学好语文,而让学生从心底里去接受语文甚至爱上语文,产生内驱力去积极主动的去学好这门学科,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道达.谈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及其培养[J].阅读与鉴赏:初中,2011,000(009):P.45-45.
        【2】马宏丽,郭晓娟.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及相关培养措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96.
        【3】黄霞.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J].下一代,2019,000(00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