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反思与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1期   作者:粟玲丽
[导读] 初中语文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任务匆忙草率完成,导致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无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这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将通过长期的初中语文课堂观察体验,深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现象,对普遍存在的现状进行反思,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提出一些有效性的建议与策略,以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实施与推进。
        关键词:现象、反思、对策、初中语文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我国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笔者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典型现象进行分析。
         一、合作≠扎堆
        现象:一教师在讲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提出问题:本文在叙述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三四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老师提出问题后随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学生收到指令后,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笔者观察到,在教室角落处依然能感受到班级小组讨论的热烈程度,整个课堂氛围甚是活跃。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好几个小组中,其实都只有一个学生在发言,其他都很享受旁观者的角色;也有的小组看似都在发言,但是表演痕迹明显;还有的小组敷衍塞责,一直说笑闲谈……五分钟时间到了,学生讨论结束,老师开始提问,笔者发现能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依然只是刚刚讨论时唱主角的同学。
        反思: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适时运用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相对轻松、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该教师在组织各个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合作小组的跟踪、观察与指导,使得有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仅没有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反而成了“局外人”、“旁观者”,最终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单纯扎堆。
        对策: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好组织、跟踪、观察、反思、调整、指导等工作。笔者认为第一步就是要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明确成员职责,尽量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结构和能力的均衡。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对宽松、轻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学习下,根据学习内容,自主去探索问题,提高小组成员参与度,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并让学生留下合作参与痕迹。例如上述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执教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整个合作过程,显得散漫无实效性。既然文章细节不止一两处,完全可以放手让每个小组成员一人找一处,或者一个组负责几个段落,看哪个组能细找、找全,并能在书上留下合作参与痕迹。再者,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关注合作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并适时调整优化后期的教学策略,使团结协作的课堂教学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实到位。
         二、评价≠对错或优差
        现象:一教师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授课中,课堂提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笔者观察到老师提问后,有不少学生积极踊跃举起了手。老师抽了离得最近的同学,该同学回答道:“托物言志。”“错!”老师非常坚决地回答道。接着又请了几个同学,“比喻。”“错!”“拟人。”“错!”“象征?”“对!”在该环节中,老师除了用对与错来评价,再无其他评价语言。


        反思:正确、得体、公平、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认知水平,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对学生课堂行为起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是单一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迷失自我,产生自我怀疑,进而扼杀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思维的多向性,进步的可能性。单一的指责、批评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而单一的赞扬也会让学生陷入盲目的自信,沾沾自喜于现有的成绩,得不到进步。长期以往,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的主动性都会受到影响,语文素养能力得不到提升,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对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几乎贯穿整个课堂环节,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这个新型角色的塑造不仅需要教师认真设计每个环节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更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体制。因此,教师要深入观察每位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与表情反馈,抽问学生问题时,要结合问题难度、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客观多元评价。尤其对那种有探讨价值的答案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轻易放过。例如上述的《白杨礼赞》教学,其实老师抛出的问题很恰当,但是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评价过于单一,并且没有把握好教学机遇。试想,如果这时老师先不着急给出对错的单一评价,而是顺势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与区别,象征与托物言志的联系与区别,这是不是既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又能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呢?所以,在课堂评价中,因势利导,客观多元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弥补和完善自身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课堂任务≠终极目标
        现象:一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自顾自匆忙讲解完高尔基的《海燕》这一篇课文内容后,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这时,全班鸦雀无声,没有人提出问题,老师感到释然,本节课任务完成,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反思: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和赶进度,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标。
        对策: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调动各种积极有效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共同探讨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方法。课堂阅读教学,不仅要高效完成课堂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道德文化素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质。以上述《海燕》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代表作品。如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不细细朗读课文,不认真对比分析,单凭老师的一味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这首散文诗中丰富的意象,很难体会到海燕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因此,老师不应该自己唱独角戏,匆忙完成教学任务,那样的完成是没有实效的。课堂教学任务并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才是王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中语文课堂探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现象,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多管其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徐相斌.现象、反思与对策——初中语文课堂观察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5(02):21-23.
        [2]谢青.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211.
        [3]金哓鹏,秦查盈.初中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