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至关重要。对于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树立准确的三观,这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在初中语文课程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核心价值观广泛融入其中,既能够保证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水平,也能够让初中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与综合素养,实现核心价值观弘扬与传承,这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法取替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核心价值观;渗透研究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三维目标,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说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分别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课文都具有核心价值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深入的钻研教材,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制作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尽可能的去了解编写教材者的意图,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教师要了解语文教材的特点,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策略
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渗透核心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去发现语文教材中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价值观的教育。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适当地利用教材中的价值观资源,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适度的渗透给学生。在戏剧和小说中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不但会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痛苦经历,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感情。并且我再讲解散文或者其他问题教学的时候,还会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精髓。例如,我会选编《孟子两章》和《公输》等名篇,以“先秦散文”为专题,把它们进行归类解析,方便初中生理解这些文章中“反对战争”和“舍生取义”等思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2.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学校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就是语文教学中了。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有舍身取义的仙人,有为信仰战斗的先烈,也有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老百姓。这些人物都鲜活的呈现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这些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自己对祖国、工作的热爱,也教会了学生要有认真负责、勤奋的态度。
另外,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也有诚实守信的人,他们的观念和一言一行都在向学生们传达着自己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不要把教材中的养分都浪费掉了,在课余时间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把语文教材中具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提炼出来,去感染学生。
3.开展语文活动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仅应当转变思想观念,而且还应当开展活动,这样促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渗透。随着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为了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这就需要开展各种类型自主探究类活动。为了渗透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需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更加应当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将社会以及自然作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课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实践活动当中促使学生逐步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我会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要求学生收集黄河各种资料,促使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当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提升责任感。另外,很多传统性的节日都具备强烈的民族性情感,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到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相传,在战国时期,屈原为了楚国跳了汨罗江,楚国百姓为了不让这个爱国诗人的尸体被鱼虾所食,所以在汨罗江之中就投入了大量的粽子。所以,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纪念屈原并不是纪念某个人,而是尊重爱国精神的体现,而在屈原的身上正是体现了其爱国的情怀和精神。所以,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和传统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另外,中秋节还有吃月饼的风俗,通过赏月以及吃月饼来维系情感,祈求团圆以及社会和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节日当中对于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激发初中生对这门科目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但符合课程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参考文献
[1]王福.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46.
[2]解忠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60-61.